你好
素樸勛,邀稿,合作,品牌顧問: geotian@gmail.com 策展、寫字、養貓、看電影、替樹發聲。為《地中海逃生手冊》的出版協力/策展監製,以及《台北挑剔指南》的精釀啤酒/台灣電影 篇。 在「想想論壇」以及網路的各個角落出現著。 關鍵字:#夜行林森北 #精釀啤酒 #短評 #純情詩社

目前分類:世界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aNoche  

(Una Noche , 2012) 


素樸勛

來自1966年,長達四十六年的法案(Cuban Adjustment Act of November 2, 1966)使得古巴人兒,前仆後繼的橫跨邁阿密海,當然不是為了看NBA邁阿密熱火隊,而是為了踏上美國土地,那一刻算起後一年可以申請長期居留的「權益」。

反共至此,無以復加。筆者在拼拼湊湊的西班牙文中看完偽紀錄片《漂流古巴》,哈瓦那的傷心舞步,搭配平日尋開心的牙買加音樂,卻是一點都開心不起來....

漂流過海
期待到「對岸」,是普遍的古巴願望。《漂流古巴》中女孩這樣說道:「有時會有離開的人歸來,待遇如帝王尊崇」,要離開的辦法唯有通過145公里的距離,到對岸的邁阿密。美國與古巴並無邦交關係,但是由於反共,甚至恐共的封建制度,讓沒有被攔截的古巴人,能夠在自有國度的彼岸發展人生。

故事中的主人翁不過青少年,尤其勞爾這樣說道:「留在這裡整天只有流汗跟幹炮」。女導演Lucy 的冷酷鏡頭,帶過一群嬉鬧的小毛孩,或倒立或跳躍或入水,這些平常視為「危險」的歡樂嬉鬧,揭示了其家長的缺席與不在場。成年人的路邊結黨舞蹈,吟唱流行音樂,也只是用歡樂打發無事可作、沒有刺激的生活,更如同站在路邊的年輕愛滋女孩一樣殘酷。

不是不孝順的三人,各有動機,當然,愛情、親情,以及他所暗示的....

素人演員

露西導演這樣說:「他們都不是演員,但卻都很會演。」還說「他們背誦台詞,像發條裝置一般準確熟練,但是卻同時保有對這一件事情的新鮮感。」 素人演員在導演的指導下,讓電影如紀錄片一般記述,記述古巴日常的生活。這些小孩,卻也藉由電影宣傳的機會,在影展期間跳機,現實與電影一時之間交錯糾結,意外的,使得這部電影的政治寓言,多加了一個子題,一個關於邊境、移民,以及美國政策的敏感話題。

音樂裡的邁阿密

 

 

 

漂流古巴預告片

 

 

延伸閱讀素樸勛

《漂流古巴》導演Lucy Mulloy訪談 中譯

輕快的生活邏輯《敬!人生》

2009台北電影節:非cult片的極右政治批判《周末魘狂熱》(2010明日影展譯作:殺手夜狂熱)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tff12_director_Mulloy_Una_Noche  

《漂流古巴》(Una Noche , 2012) 導演露西的訪談

 

《漂流古巴》的演員用不同的方式,讓外來的觀點被看見,同時也是古巴故事的載體,演員在影展的過程中,也離開了古巴。於是在觀影之後,因為影像如此青澀,也幾近以紀錄片的觀點,來譜出劇情片的敘事,而古巴的禁忌與悲傷,被一語道破,走出戲院,我們不禁會想:「導演是誰?他是怎麼拍攝的」。

全文節錄、翻譯自卡密拉(Camila Gibran,製片人、導演、作家)對《漂流古巴》導演露西(Lucy Mulloy)的訪談 (訪談原始網址)。寫在2012紐約崔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的彼時。


卡密拉 

素樸勛


卡密拉
為何是古巴

露西為何是古巴古巴是一個非常美麗並令人驚艷的地方當我到那邊的時候我全然被視覺景觀、能量、當地人給「驚艷」不已城市本身就彷彿是一個生命實體無論顏色、光線...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城市有著浪漫的一面也有嚴酷的一面、悲劇的一面、開心的一面城市的一個角落就可以匯集許多極端的情緒這樣的獨特所在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告訴你我從來沒有到過像哈瓦那這樣的城市。

其實蠻有趣的當我一到那邊的時候我感覺我會想要拍片。當時我從無拍過電影我有的經驗只是從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的洗禮中畢業而已。

 

所以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露西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也讓我有動力到那邊看看因為你應該知道當地的政治現狀所以想去看看當地是怎樣的

 

妳在那邊待了多久

露西最初我在那邊待了幾個月我的回程機票改了至少五次最後還是待了更久我爸媽應該會覺得我「到底在幹麼」吧

妳到紐約念電影是嘛

露西正當我從古巴回來我申請紐約大學然後我進入研究所就讀然後我就...我寫了一個劇情概念(feature Idea一個關於在古巴的故事影片簡介只是為了要申請紐約大學然後三年過後,這就是我的論文了。

 

卡:所以這個故事...

露西這不是本來的故事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我會有些困惑我在那裡受到我知道有很多古巴電影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當代電影(current films)我都沒看過而我覺得….我自己會想看所以我就自己拍了...

 

卡:您是怎麼做調妳有去古巴居住嘛

露西我沒有做什麼調研究我沒有刻意為了電影而去做調查。

 

卡:所以是在妳去紐約大學就讀之前?

露西是的沒錯然後那個時候我決定來拍我的論文最初這只是一個短片用帶子拍(shot on video )並用一個暑假就把它解決但是我其中一個製片sandy在申請當地拍攝許可的時候對這個案子超級興奮的那時等許可證下來等的越久我就花越多時間在哈瓦那就這樣「慢慢長大」了變成超過一個夏天的大計劃。妳知道因為我假裝要回紐約大學然後用學校的設備來在這兒拍電影但是突然....我根本沒回去大笑

 

卡:妳有古巴的班底嘛

露西:那邊有然後人兒來自英國、西班牙以及墨西哥很多神奇的人都來了也非常非常辛苦的工作。這過程真的很艱辛因為花了很多時間….人們也許會有些想法....我現在可是在古巴,可逍遙了呢...我們整天都在工作至少是從我們到達的那一天就開始算起。

 

卡:妳的選角過程是如何的呢

露西非常緊繃我大約試鏡了大概兩千人次我算是在街上選角的我們發出去了很多傳單很多的口耳相傳然後人們告訴人們然後把他們帶到試鏡的場合。我花了很多週末就只是和人們進行即興創作街上的隊人龍也都是排隊的非常多人來參與。

 

卡:他們是演員嘛

露西:不他們都不是演員但是他們會演),在某些方面來說他們都有....都擅長扮演並進入一種開放且自由的狀態接收並付出很多情感在同一個角色裡面然後也對彼此丟出的情緒都能反應。

 

妳有進度是超前的時候嘛

露西:這些演員是在一個很緊湊的劇本下工作的譬如說他們對話的內容都是按照台詞的但他們學習的很快我們就這樣工作了一年。

 

所以你們在開拍之前就已經一起工作一年了嘛

露西是的而且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跟他們分享很多事情譬如電影製作的眉眉角角,並讓他們在鏡頭前準備好教他們如何連戲等一些要做好電影的基本功...演員之間的關係好比姊姊與弟弟我就想要讓他們看起來是真的姐姐與弟弟而為了要逼真他們必須要對彼此非常了解我們用同一個方法讓他們在對的地方有對的情緒。當我們在拍攝場景時我們一起玩撲克牌那真的超有用的因為當我們在set景的時候當我們拍電影的時候我百分百相信他們知道自己在幹嘛他們也熟讀劇本而且他們都像發條一般精準執行並同時對這一切仍保有新鮮感。

   

卡:那你是何時完成這個作品並認為故事到此(locked picture)就好了呢

露西兩年前但後來我們回來並重拍我們補了一些畫面pick-ups),為了聲音的後製ADR又至少回去三次為了配樂回去兩次所以我們有原創的樂譜錄了原創的音樂我們有很棒的騷莎舞團、饒舌、雷鬼以及各式各樣不同的音樂在這部電影裡合作。

 

卡:這個過程有多久從一開始到結束

露西:總共六年。

 

卡:妳想要人們從電影中看到什麼

露西我希望人們走出電影院可以某些程度上喜歡古巴並且經驗這些電影角色並感受他們。也希望觀眾能感通empathy並被觸動這是有可能做到的。


(end)

 

延伸閱讀素樸勛

 

從哈瓦那到邁阿密,卻沒有歌舞昇平的《漂流古巴》

輕快的生活邏輯《敬!人生》

2009台北電影節:非cult片的極右政治批判《周末魘狂熱》(2010明日影展譯作:殺手夜狂熱)

水、石、夢、沙《安娜床上之島(Chaotic Ana)》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Raid-Redemption-poster  

( Serbuan maut, 2011 )

文/素樸勛
《全面突襲》中,SWAT攻堅變火拼,毒蟲喪屍般湧出,氣氛壓迫。拳腳源自於印尼傳統武術的根基,有短兵相接、關節技、兵器運用,所以死法繽紛。無論是場景調度還是「武」碼(Choreography)的安排都藝術般的呈現,暴力美學根本不足描述,搭配到位電音快板,應該是鑽研暴力藝術兼具娛樂呈現的世俗爽片。

異國風情
要不是因為美國電影強佔海馬迴的緣故,以為一開始的亞洲臉孔,只是好萊塢的二線反派。以為只是會比主角早死一點,有著比英雄遜色許多的身手。殊不知,這樣硬蕊(Hardcore)的拳腳,豈是好萊塢的鋼絲與效果可以比擬。不是美國電影,所以也沒有美國英雄,沒有英雄,只有一塊塊堆砌的恐懼。

援助與槍枝。雅加達的犯罪高樓,在貪污高層的設定之下,使得後援被斷絕,孤立了SWAT小組員,也讓一場攻堅,變成了生存的掙扎。而毒蟲與毒鬼,就變成殭屍一般的失心瘋。全然日本漫畫般的喪屍設定,聽從BOSS指示,十分恐懼。

貪污雖然是發展中國家極愛書寫的議題,但在這裡不是什麼社會批判的重點,槍枝也是。槍與拳腳的爭議,被一個喜愛以拳腳虐殺敵人傲慢魔頭出格定音,當然因為恐懼而狂扣板機的菜鳥們,當然很快就沒有了子彈,拳腳以及各種兵器、死法於是就很合理了。

空間幽閉
座落在明亮城市的水泥大樓,沒有日照的室內天井,成為幽閉的空間。而癮頭不小的住戶,為了不用繳房租殘忍屠警。在一層一層的空間中,既密閉,又藏污納垢。在精心的場景中,有一段打鬥而不小心破門而入的電音房,在一連串的追逐與屠殺中,帶點黑色幽默。

除帥氣主角 Iko Uwais 、飾演瘋狗哥(Mad dog)的 Yayan Ruhian ,兩人同時擔任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是電影的靈魂。瘋狗哥現實中曾經參與九零年代初期,印尼特勤隊的訓練。黑色色調也是全片主軸,高潮迭起:從優勢警力,喪屍般出籠,密閉空間被夾擊,撤退、突圍,窮鼠囓貍的反擊。於是毫無冷場,痛覺亦然。

電音直逼美國《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武打挑戰量產無腦行運電影的香港地位,東南亞口味威脅《拳霸》,武器多樣直逼韓國《原罪犯》,器械營造氣氛直逼《險路勿近》,印尼《全面突襲》將顛覆所有花拳繡腿。

 

閱讀素樸勛:

血紅文明與殺戮《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和絕叫的電音元素

韓式人性實驗室《原罪犯》(oldboy)

哭聲寓言社會批判《追擊者》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NG GOETHE IN LOVE Poster.jpg  
(Young Goethe In Love, Goethe! ,2010)

 

文/素樸勛

歌德的浪漫,表現在其詩學、戲劇、科學的造詣上,愛起人來卻一塌糊塗。《少年歌德的煩惱》陳說歌德與夏洛特的愛情故事,是那麼的文學又那樣的悲傷,這在動盪的中世紀,更顯時代兒女的相戀,以及無法單單為了愛而義無反顧的悲哀。歌德出生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克福,與今日的德國版圖不同,那是個動盪的年代,無論各式各樣的政治、經濟關係,皆是那麼的不穩定。而感情故事也是逃不了這個宿命。經典書籍《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被書寫出來。

羅曼蒂克的悲劇
電影從年輕的風流倜儻說起,當時歌德的創作浪漫過於自溺與反叛,不被當時所接受。如同所有創作者的愛與愁一般,強說愁的情愛與愛戀,總是要經過一番痛徹的洗練,與Lotte Buff (Charlotte Sophie Henriette)的戀愛與離別之後,使他愉悅也沉淪。和所有的悲劇作者一樣,這樣極為痛楚的過程,迸發了創作,在《少年歌德的煩惱》電影中,這樣悲喜的交互過程,由男主角 Alexander Fehling出演,鼻尖內勾的輪廓,不羈亦透漏教養的濃厚薰陶,反差極大的對愛情執著,更是如同失去了全世界一般的痴傻。電影的簡單改寫,使得兩人的隱晦曖昧迸發,相對比最初壓抑的意表,成為了表達與Lotte Buff 之間愛戀的本片中之最美場景:馬蹄達達的交錯與一親芳澤的渴望,交纏之後的濕身與一身泥土氣味,卻都渾然不知這些只是悲劇的鋪陳。故事的剪接過場,力道精準、斷句設計,替忘記書本故事的讀者,也替觀影人複習了歌德是否與會與維特一樣自了的擔憂。

紙紮戲劇:雷辛的《艾米莉亞.加洛帝》
維特,是歌德筆下人物。多少帶著點歌德自己的叛逆,而愛情也是歌德生命、創作的泉源,這一點非常的畢卡索。Lotte Buff 正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寫照,這句話的意思是女子有才有能,卻要謙虛內斂自恃無才無能,因為她安於鄉間照料弟妹的兒女,同時愛詩愛文字,又埋沒一副好歌喉,這樣的女子教人不得不愛。而貫穿全劇的「愛情詰問」出現在兩個男人身上,這個令人痴迷的劇作詰問,答案正是德國啟蒙時期喜劇、悲劇、哲理劇作家雷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的平民悲劇《艾米莉亞.加洛帝》(Emilia Galotti)。

電影落幕,歌德終其一生都在戀愛,電影《少年歌德的煩惱》只說了少年歌德風迷歐洲的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故事,晚年仍有《浮士德》、《馬倫巴悲歌》、詩集《西東詩集》等作品,藉由本片亦可以在電影之外重新回顧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德國統一,讓影癡複習等等重要德意志精神。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70991471.jpg
(Tony Manero, 2008)
註:(2010明日影展譯作:殺手夜狂熱)


(modify : 2011,11,15)
文/素樸勛

哪裡好笑?這不是黑色喜劇,片中主角偏執對美國約翰屈伏塔《週末夜狂熱》的膜拜,其實有其寓意。冷血、性交、權力、目的,這電影處處充滿了濃濃的恨意以及政治寓言!也許你不知道智利的過去,那些看起來黑色幽默的深刻,背後藏了不知道多少眼淚與悲傷,不只是情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本篇不在於黑色幽默的冷血關懷,而是以政治面切入,去挑出這些影像背後的訴求與張力,很多看不懂此片的觀影人,請接受我本篇純政治面的牽強賣弄吧!

恐怖統治
1976正是本片導演出生的日期。說到此片不能不提智利的「白色恐怖記憶」.....

1973年,智利皮諾契將軍推翻民選共產政權,諷刺的是,當時的總統阿葉德,也剛好是他的熟識老鄉,就這樣在大軍壓境總統府之際,飲彈自盡。在此之後,皮氏對於前朝官員,進行逮捕、審判、暗殺,而這些恐怖的行動中,美國也參與其中。

1970 年代中期,由智利邀集南錐各國情報機構,發動跨國掃蕩異議份子的「禿鷹行動」(Operation Condor),挾著美國對於「共產政權」的圍堵政策以及恐懼,皮諾契將軍獲得美國的恐怖協助,美國恐怖協助,包含了「人體承受電流極限」、「拷問備忘錄」等等的違反人權的骯髒科技,根據官方數據,皮諾契掌權的十七年間,至少有三千一百九十七人因政治理由遭殺害、三萬多人被迫害、無數人遭非法禁錮、成千上萬人被迫流亡,但由於皮諾契身體狀況不佳,得以逃脫數百件刑法訴訟。

玩火最凶的一次,是在智利前朝官員在美國白宮前,被用汽車炸彈炸死,關於此事美國居然對皮諾契也沒有辦法,一直到美國換了總統,這些受到雷根保護的祕密才受到國會的重視,重要的是,諸多關於皮氏、美國國家利益的機密檔案,到2009年的今天尚未到達解密年限!

最後的瘋狂
後來由於經濟危機面對人民壓力,1988年一場公投失利,願意把權力重新交給民主機制的皮氏,臨走之前還修改憲法,使其擁有軍事權力。1998年,其前往英國看醫生,他在倫敦動完手術後,一名西班牙法官對其發出國際拘捕令,欲以違反人權罪行審判他,皮氏因而在英國遭拘留一段時間,但英國當局之後認定他身體太過虛弱,因此於2000年送他返國,國際社會也無能為力。到了2006年皮氏心臟病身亡,反對者仍不甚開心痛快,由於到死前其仍未接受審判。

恐共共犯:柴契爾夫人、雷根
2006年對於皮氏的死訊,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辦公室說,皮氏是英國最堅定的盟友,「她十分難過」。

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自1981年入主白宮之際,面對兩項重大外交事務的挑戰,其一是領導自由世界與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對抗;其二是伊斯蘭武裝運動的威脅。

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巴拿馬,是北美洲控制南美洲的樞紐,南美洲的國家眾多,皮諾契為了怕前朝官員趁機謀反,便在美國主持的巴拿馬meeting中,聚集南美各國情報人員,交換資訊,把前朝文人政府官員、民主人士加以政治追殺,或以肉體消滅!英美恐共,面對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毫不手軟,除了軍事上的協助,經濟上由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的年輕教授,俗稱(CHIGAGO BOYS),協助智利擺脫馬克思主義的共產思維,推行「經濟自由化」,消滅工會、降低社會福利,並將智利的經濟全面「市場化」更與世界接軌。這部份的影像資料可見報導式紀錄片《制高點 - 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兩極評價與影像諷刺
當國家利益的第一順位是「反共」,那麼其他自由、平等、人權、民主,都將被犧牲踐踏。

身為天主教徒的皮諾契常說,他深信自己對抗共產的天賦使命。2003年皮諾契接受訪問時說,他不認為任內違反人權的作為應該要求原諒,就算曾經遇刺,老皮還是嘴裡不放過:「馬克思主義者才應該要求我原諒」。「我從未下令殺害任何人,也未曾心懷憎恨或仇怨,我是好人,我認為我是天使。」

面對皮諾契的功過,國家與論分裂成兩個極端,將智利經濟帶往富裕、脫離共產政權的成就,還為人所懷念,不過付出的代價甚鉅,那些受害者家屬心中永遠的傷痕,永遠也難以抹平....《周末魘狂熱》的諸多符號,譬如女子台詞:「你永遠就是智利人,不是美國人。」 刻意要模仿約翰屈服塔的raul:「今天不會再是了」,面對美國符號的「膜拜」,能夠恣意殺人,卻仍逍遙法外的狀態,年老卻不服老,慾望縱橫,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2011.11.15)
全然就是對於獨裁者皮諾契的寓言批判!在電影故事中的瘋狂亂殺人,拉野屎,最後被共產黨人給獵殺,並與共產黨的對立,美國為了恐共忘了顧全吃相、淑女氣質的作為,而對智利的暗表血腥認同,在在都是講老皮這個獨夫,在智利政治過程中的種種作為。老皮玩殘了智利這個曾經是南美民主制度燈塔的國家,卻在今天,還是有一半人對他「殘酷但具有經濟效益」的作為感到肯定,不禁讓冷笑。也難怪,這部電影的色調如此陰冷與瘋狂,譬喻要如此隱晦卻不敢高張,全片門外人士跟本不得其入,還以為看到是血腥版本的《O先生的極樂旅程》,對獨裁者的愛護與厭惡,通常都會被當朝稱為「我們不再調查此案,為避免撕裂國家和協」,而民國百年正值原住民電影議題發燒的一年,十年之後,本外省衝突的那段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筆者敢言正是下一個十年電影工作者反思台灣之際不可迴避的議題。



有用資料:

導演 Patricio Guzman的《皮諾契案》

紀錄片《制高點 - 世界經濟之戰》
邱稔壤《從政治外交層面看南錐禿鷹行動引發之人權爭議》

延伸閱讀:

2009台北電影節:禮教反噬路西佛《屈辱》 (絕佳性別、膚色議題,社會哥、志工哥、文青哥、女權哥不能錯過)

2009台北電影節:鐵血統治下的女女主角《穿制服的女孩》 (德國電影史上首部女女電影,黑白背德)

2007國際在地影展:「白人研究院」 (原民也來研究白人這款奇怪的生物)

《火線殺機》中央黨部也瘋狂:印度政治寓言 (印度也是民主政府,意外吧)

2011高雄電影節:詹姆斯班寧《RR》如果是陰莖 (美國政治與工業奇觀實驗片)

2011高雄電影節:《感官犯罪》是什麼再現的書寫? (講白米炸彈客的台灣政治之作)

《殺恁老屍》古希臘血邪咒今足球男咬屍其實是政治抒發 (希臘被看笑話今天,你可知道拍攝喪屍片的廢墟增多?)

《維多利亞壹號》殘酷打房血流滿腸 (香港房地產的開腸剖肚控訴)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屈辱,2008

(Disgrace , 2008)

文/素樸勛
改編自小說《屈辱》,作者柯慈,其於1940年在南非開普敦市出生
這是一個權力錯位的故事,發生在後種族隔離時期(post-apartheid) 的南非,在黑色大陸上有他自成的邏輯,不論是文明、膚色、性別權力,在此都錯位,也許是白人曾經強加在黑人身上枷鎖、也許是弔詭的諷刺,個人之於時代文明的交接處,不論是何種身分與膚色,都有可能有著發洩慾望的慾望,而發洩施展慾望卻毫不掩飾的後果,雖證成了個人的愉悅,但卻付出了更多,甚至必須承受連上帝都覺得還沒有足夠的懲罰,這對於一個「文明人」來說,更是莫大的折磨。

然而相對於國家種族間的暴力凌駕,那些歷史不應該隔離政策,侵犯了黑皮膚的人們應該有的公平對待,比之教師半強迫性交下的傷痛與抱歉,卻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男人征服小冒險
作為浪漫時期的性愛偶像,詩人「拜倫」,正是盧瑞教授的信仰,這個強烈的意象與暗示符號,讓有讀過這些詩集、學習這些時期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們,更能有了解性暗示的小體會。盧瑞教授稱之為「小小的探索冒險」,面對這些女孩,給他帶來的體會與領悟,他挺回味。面對他的情慾,從體內源源不絕的釋放征服快感,他毫不掩飾,毫不羞愧。
然而小小的冒險,對於年紀不小的盧瑞來說,刺激的來源就是那些不確定的危險,最終玩出火兒,被校方通知審訊的盧瑞,就這樣離開了開普敦,到他女兒Lucie 遺世而獨立的農莊休養生息。

真實的南非,是經過白人、制度洗禮的,當地居民的態度,簡單的反映對西方「文明理性」的抵抗,基於如此直線思維,跨越膚色間的信任,似乎還不是一回事。於是那些曾經被白人擁有過的特殊利益,隔離政策的幽靈,還是存在黑白之間。

對於白人來說,混血的女學生,是個獵物,得以輕易上手更加以控制,他們輕視黑色的野蠻,不文明的原始,這樣情慾的流露,還是把黑人當作黑奴對待,這樣時空錯製的認識,極為輕浮。
對於黑人來說,白人總是欠他們,因為他們過去拿走太多了,尤其面對白人女性,當她們被壓在地上、被控制的時候,那種得以感到自己征服的存在,這樣歷史翻轉的諷刺,光用想像就令男性興奮。

何必當初的後悔
如果說西方對於非洲大陸有所虧欠,這來自於過去國家之間、種族之間的不平等利益輸送,是個歷史錯誤的話,那麼我們該將如何面對?《澳大利亞》中失落的一代,正是講述原住民毛利人兒童被西方「文明」規訓的反省。歷史昭昭,但是人類社會卻還是在不斷重複一樣的悲劇,種族、宗教之間的戰爭殺戮,真是可笑至極。基於「早之如此,何必當初」的人性,悔恨躍上舞臺,揉合著即使宗教信仰也不能夠救贖的悲痛,與《屈辱》中先前暗示自己是路西佛的盧瑞教授,不可一世,而後卻狼狽的陷入了被迫的反思,真是一般諷刺。
文明禮教的加害人,悔恨更為深切,自以為可以毫不在乎他人感受的姿意而為,面對非洲大陸的原住民行事豪爽,簡單直接,面對譬如屠殺牲畜,那些文明的憐惜與倫理突然就又出現。無法真正縱衡於肉慾之間的原始衝動,盧瑞教授被自己受過的禮教反噬,對比原住民的一派自在,實在應該,此時的「何必當初」說出來也只是徒增惆悵罷了。

人們總是不知道、不理解,然後忽略歷史教訓,往錯誤的方向去,也感謝這些人性,充實了我們電影的豐富後悔文本。


延伸閱讀:

懊悔三部曲之《屈辱》

2009台北電影節:鐵血統治下的女女主角《穿制服的女孩》

跳出歷史觀點的必然《澳大利亞》

2009台北電影節:理性邊緣一哭《不能沒有你》

2009台北電影節:面對雄性歐盟鬼魂《控訴風暴》

(7.7 update 恭喜《屈辱》獲得2009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大獎)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屈辱,2008

(Disgrace, 2008)

文/素樸勛

在本片《屈辱》當中,主人翁盧瑞在大部分的時間總是陷入了哀愁與悔恨,但是他的作為,仍舊僅是反映出他的人性漸漸改變的那一部份,在那樣的缺乏律法,沒有 信任的社會基礎下,作為個人,被迫脫 去了其活生生的人性。同時,作為一個西方女子的價值,面對蠻荒,也被剝奪為單純的女性肉體。不論性別文明,作為一個有關懷,有惻隱之心的生物,若只願意進 行那些自然野性、本我的肉體賣弄,這樣的去人性化也許是回歸本我 ,亦是至高無上的自私基因以及本我實現的一部份,但卻是傷人,非常之傷人。

人面對未知的未來,若只願意順著慾望而行,終究無法逃首次嘗試的失敗,因為那是作為成功過程的一部份。而不論是感情、學問、慾望、制度,都是在一個未知的 方向上,而「人性」扮演的角色,正是協助其走向悲痛的必然,人之所以為人,就是由於其與獸不同,流於嗔痴獸慾,也許能痛快一時,那也只有一時。不過先省著 點悲哀,因為面對即將而來的傷痛都是必然的,它們總是出現在你逞了一時之快、率性而為之後。

回到電影《屈辱》,影像對於人性懊悔的描寫,通常會有一個事件的癥結點,在這個癥結點之前,通常都是慾望的彰顯與姿意流動,那樣的無拘無束。如同放蕩詩人拜倫的姿意而為,認為把慾望壓抑是個罪惡,面對女色,他姿意洩漏的說,女子的美麗不是屬於他自己的,而其必須要有分享的責任。

深感懊悔也於事無補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是關於深深抱歉、毀滅性的恐懼復仇故事,在瞬間癥結點的痛快之前,儘管肇因並非故意、陰錯陽 差,但是那洩漏人性慾望的表現,邊界警察輕蔑的面對權力、隨意面對發癢的陽具,讓加害者更為有條件成為一個應該被唾棄、折磨之人,他就像個暴虎憑河的小獸,應當為其作為受到懲罰。加以種族的隔閡,美墨的矛盾,讓如此對於死亡懊悔的復仇,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於是由湯米李瓊斯所飾,挺身而出而用自己的方式去討回一點點的公平正義。

《烈火情人》是 在於偷情、不忠愛情的背德洩慾,那精力的流轉與迸發,導致的深深野火,吞噬一切既有的穩定現狀,親情、愛情、都將 悵然若失的附之一炬。而之所以會反噬其身,乃是源自於不曉得主宰了好幾千年以來的「得不到、更想要」的痴人愛情邏輯,所以總使得到短暫的危險愉悅,還是心 不甘情不願腦袋發熱、癡心妄想。於是面對年紀雖小,但「遊戲人間」的功力,卻不在水準之下的年輕女孩兒,再如何有社會地位以及歷練的成熟男子,都要跪在她 的雙腿之下,然後哀求施捨一點點的溫柔。

寬容是最高境界

寬容是對自己的心魔原諒,包容與復仇通常是一個事物最為顯著的兩面,基於同 樣一個情緒,不論是被動的受到迫害不論,或是主動的加害,作為一個加害者所感受到的,後悔,內咎,害怕,都是這個「癥結點」的一部份, 而,基於復仇的痛快安慰,也是作為人性直接行為的一部份,但是如此安慰與動作,將會招致一個更為無解的慘痛輪迴,恐怖競賽,而如 此競賽會將人與人的關係割離,而此悲痛便無止境。

《屈辱》對於罪行的沉默,不論是出自於羞愧亦或是順從當地的潛規則,那種對於另一個文明他者的包容與放下,是何其大的胸襟,女兒 Lucie 說:「為何要因為它的父親而去選擇這個孩子?」縱使父親盧瑞深感莫大屈辱,感到「簡直跟狗一樣!」本劇淺淺提及的莫大歷史顛倒、諷刺,卻還是成為了《屈辱》寬容最深刻的省思。

延伸閱讀:

2009台北電影節:禮教反噬路西佛《屈辱》

2009台北電影節:鐵血統治下的女女主角《穿制服的女孩》

跳出歷史觀點的必然《澳大利亞》

2009台北電影節:理性邊緣一哭《不能沒有你》

2009台北電影節:面對雄性歐盟鬼魂《控訴風暴》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R_PosterHERO10.22.jpg

(Captain Abu Raed, 2008)

文/素樸勛
一頂被丟棄於垃圾桶的機長帽,承載了多少環遊世界的冒險與飛行,作為一個清潔工將他拾起。在一個距離飛行如此近,卻又如此遙遠的卑微身分,要怎麼面對鄉間兒童的殷殷期盼,還有那些是非對錯的人性關懷?

人窮「智」不窮
描 寫貧窮最易貼近社會底層的現狀,當然這些故事的呈現,反映了社會,也可以是種批判、是種指控,有的時候也可能是種溫暖。Raed 是個機場清潔工,但是喜愛閱讀,是個學問老人,在這樣一個通訊不甚發達的國度,沒有妥協於生活而仍求知識的學習相當難得,也就是為此,能與真正機長 以文會友。

描 寫貧窮也會描寫到社會地位的落差,這些落差與觀察,通常來自於最基礎的物質條件,譬如衣著行頭。儘管我們知道內涵勝於物質基 礎,但是在這些國度,知識的可貴並不會被重視,而工作得以糊口的專業,生存下去才是實際。於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必須要逆著這樣的環境生活,而 Raed 是個老人、智者,卻同時也是個清潔工,在孩子眼裡的破爛衣物,也只是貧窮、落魄的符號,Raed 試圖幫助、介入這些孩子、家庭並改善他們的現狀,這個溫暖亦充滿勇氣的行為,直教人動容。而與機長的「忘階級之交」,更是揭示了人超脫物質約束、身分階級 而往來,並以誠相待。其中最讓筆者深刻一幕便是光鮮亮麗的機組員與老清潔工對比之下,同等接駁車,機長一聲招呼Raed,而眾人皆回頭的戲碼,反差大而效 果十足,回味無窮。

31.05.07 Captain 354.jpg

冷漠的溫度
在《貧民百萬 富翁》原著小說《Q&A》中經常提及印度人的冷漠的生活態度。而本片的國籍,約旦,如同諸多伊斯蘭,女性的社會地位並不能被特別彰顯,而家庭的弱 勢角色,通常是妻子與小孩。介入他人的家務事,通常是一種約定承俗的禁忌。在《愛無盡 夢飛翔》裡的女子,其社會地位或高或低,通常都不具有其主體意識,而丈夫、父親,通常便是其意識的決定者。於此同時,冷漠的溫度也顯出雞婆的溫暖‧

冷 漠與敵意都是可以用大智慧化解,在《愛無盡 夢飛翔》中不只有溫馨,也有那些傷害人的種種方式,什麼都做的出來。這樣的人性黑暗的描寫使得那些來自於鄰居的關懷顯得更為奢侈,不過也正是這些人性的光 輝,才真的難能可貴,而得以跨越社會階級以及文化語言的藩籬。用Salam 打聲招呼,然後在大太陽下來杯熱茶,席地而坐,或躺在屋頂地上的毯子上,這些阿拉伯的文化,在中東甚為普遍,在我們眼裡卻是種獵奇的生活經驗。

 

 

延伸閱讀:

《愛無盡 夢飛翔》官方網站。

2008-02-29 無奈奈的國族寓言《茉莉人生》-Persepolis
2008-07-17 《老師的黑板》:「來唷,好玩的99乘法表喔,需要老師嗎?」
2008-08-30 無關電影
2008-09-12 Afghabistan-阿富汗的猛龍過江
2008-09-17 Afghabistan-美景 班達拉米亞(Band-e-Amir)
2008-09-24 Afghabistan-WEAPONS 致命武器們
2008-10-14 2008金馬-極簡片單
2008-12-27 毛澤東也有一份《給史達林的禮物》
2009-03-04 《經典老爺車》政治身分的溫情妥協
2009-05-25 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國峰會在德黑蘭舉行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素樸勛

史達林_東幹.jpg

1949
    1949那一年是我們相當熟悉的。當年新中國建立,國府遷臺,適逢史達林70大壽。其所收到的禮物琳琅滿目、千變萬化,送禮物的不只有小男孩,根據陳永 發老師:

    「是年隆冬,適逢史達林七十大壽,毛澤東遂以賀壽為名,不避嚴寒,率領龐大代表團搭乘火車,取道西伯利亞鐵路,前往莫斯科訪問。毛澤東到達時,到 車站迎迓的並不是史達林本人,而是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而禮物包含了一火車中國山東出產的大蔥。

    送禮物的功勞,中國也是有一份的,只是那個個人魅力凌駕一切的年代,造神運動的社會氛圍,兩極體系的國際對抗,使得「原子彈試爆」這樣的禮物,得忽視千千萬萬小生命的肉體消滅,只為壯大共產國際。

    共產黨最重要的藝術,在片中亦有提及,就是「電影」。電影可以經由重複播放,到鄉下地方宣傳共產黨的好處,讓不認識字的村民也能了解。 只是時至今日電影早就被資本主義解放,螢幕上的共產黨人已不再是你我身邊和藹可親熱心助人的大叔了。

    火車是戰爭最重要的建設,在片中蒸氣火車頭的「嘟嘟」聲,帶來的不只是殷切的期盼,還是流亡的聲音。哈薩克作為蘇聯的「流放地」,貧瘠的土地,無趣的人 們,地方作威作福的公權力,這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地方,與先前以哈薩克人為主的電影《芭樂特》的無厘頭嘲弄對比《給史達林的禮物》較為沈重嚴肅,並充份的呈 現了一個在地的觀點。其中不論是族群、帖木兒的歷史、神祕主義的輕描淡寫,恰如其分的自然揉合在生活經驗之中。

族群與神祕主義

史達林.jpg

    東幹人是清朝的一次「陝甘回大遷徙」而遺留在伊犁地區的「東幹族」,他們在好幾個世代的混合之後,以成為了中亞地區重要的民族單位,這些黑頭髮的中亞民族,讓筆者想起阿富汗的  Hazara族,他們外貌相當亞洲,但是生活際遇的大異其趣,讓我們彼此都感唏噓。

    談到神祕主義指的就是對於巫醫、儀式等等在地的民族習俗描寫,根據筆者的粗淺觀察,在地觀點以及導演角度中,適度的將這些所謂的「神祕主義」提及,但是份 量並不誇大,恰如其分是較貼近現實的,因為那就是其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相較《澳大利亞》中神祕主義貫穿全片,而作為巫師神祕與視覺上的魔幻和超能力,無異 是反映了非在地觀點的好奇心,亦即是一種觀點的擴大。 



戰爭
    戰爭其實就是 和平的背面,整個片的大半段都是在講人性的醜陋與仁慈,而最後加以註解的是一些屬於原子彈試爆的紀錄片段。基於人性,這樣的反差與衝擊的確使人相當難以承 受,那些經過戰亂的創傷,不只在大自然、在土地上,也在心理面,只是跟流放之地一樣,我們容易忘記這段過去,然後忘記這些地方。和平的可貴可不是只在戰爭 期,而是必須長久維護的價值。而電影被筆者看的如此沈重,總歸咎電影的工具性效用,不只是宣傳教化,其更拓展了我們的有限的生活經驗,儘管是真人真事改 編,其影像也是虛擬的敘事,但是其感通與啟發的效果,絕對大於「樣板戲」的一版一眼。這是和平的可貴,也是政治去極權化才有的商品。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師的黑板》( BLACKBOARDS )

Iran。(winner of the Grand Jury Prize at the 2000 Cannes Film Festival

Director: Samira Makhmalba

 

前提

他們跟我說阿富汗的書籍取得不易,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伊朗。既然阿富汗的書籍難矣獲得,那麼伊朗更是為何?這一部伊朗的電影,從最貧瘠的邊境開始,用「老師」來做為一引子。這是伊朗的另一邊,接壤於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伊朗。位置如下:伊拉克-伊朗-阿富汗

 

老師是什麼?根據最基本的定義,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那如果老師吃不飽了該怎麼辦呢?根據現代的勞動者定義,勞心跟勞力者,皆可以納入「無產階級」的範疇,我想這樣的定義可以用來概觀既有的現象,但是這些根據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種種對抗資產階級學說,很容易就被打破,因為有產者的「生產工具」,在今天的電影中,就是那塊黑板。

 

此時的黑板就好比英國工業復興時期那蒸汽機的擁有者,就好比是今日的7-11,僱用工讀生的有產者嗎? 其實都不是,這一塊黑板辨識了一個人的身份上的程度不若上述的種種生產工具。無論此是否為有形資產,這塊黑板就是個生財工具,也是填飽肚子的工具,但是在更多的別的時刻,它可以用來作別種用途。但是在伊朗的鄉間,擁有一塊黑板就是一種相對的辨識,一種相對「資產」的擁有。譬如你在台灣在建國花市購買一顆核桃樹,這不能使你成為老闆,或是得以成全一段婚姻,但是你在伊朗,你擁有了一顆樹,你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經濟交換。

 

《老師的黑板》開始:

 

「我要去找學生」

這一句話「我要去找學生」,被賦與了新的意義,至少從我們的觀點如此。一群識得幾個大字的人(其實他們是被解僱的流浪教師,見註釋),揹著誇張比例的黑板,在最貧瘠的伊拉克邊境上走來走去。以下是城市國家小孩觀點:一開始我以為是尋找「中輟生」,這當然是依據我們對於教育的認識。但是找學生,成為了一種餬口的方式,就好比是牧羊童尋找牧草一般。

 

兒童

沒有教育的兒童,只能看靠他們的專業,做些勞力的工作餬口,在這個方面上,他們可真的是勞動大眾。在邊境走私贓物,成為這些小孩的生活方式,他們向驢子一樣馱著物品,在適當的時機趴下,在一聲令下拆成小隊分散行動,以躲避邊境士兵。這些熟練的生活方式,旨在描寫教育之缺席的些微描述,劇情至此,便要玩弄一下觀眾。

 
救贖即將到來,不喜歡識字的兒童,漸漸好奇認識字的好處,要老師教他寫名字。分食老師一塊麵包,兒童褪去層層固定著貨物,深怕會一不小心脫落的繩圈,從脖子上、肩膀上解開。開始大聲拼寫字母、嘗試著在黑板上書寫出自己的名字。甚至一路上也都大聲朗讀字母,一時之間好不熱鬧。光明舒爽的休息時間到來,認識了新朋友,與牧羊小孩在路邊擠著羊奶,真是舒服的光景啊。「老師,我會寫名字了」,「唉唷真的嗎,好厲害唷」滿足了小孩對於自己書寫名字的渴望,真是一個滿足的救贖啊。

 
未幾,正當老師回頭之際,邊境士兵突然出現,大大壞了這個景緻。一切是那麼煞風景,當然,死亡的恐怖不是恐怖,令人震驚的是教育在這裡真的難以抵抗這個險峻的生活條件,也許對於想要出人頭地的夢想之追求,卻換來一張無法再大聲朗讀的嘴,也只是剛好的環境寫照。

 

「嘿,黑板」

「要識字嗎?」、「來唷,好玩的99乘法表喔」、「需要老師嗎?」、「不用給我很多錢,給我麵包也可以」。最初,面對這樣的推銷吆喝,人們紛紛掩窗走避,顯出老師真的是肚子很餓了。

 
只消幾個句子,道盡這個「為人師表」的焦慮,當然傳授知識不一定「常常」是精密計算利害的,只是「有時後」而已。尤其是基本的生活或是生命遭到了威脅,是不是就要爭取的有限資源了。伊拉克的遊牧部族如此,他們集體的行動,老人、女人、小孩,但隊伍理的男子卻是少之又少。

 
揹著黑板的老師,即便是遭遇了這個隊伍,或到任何一個小村莊,還是怎絲的小朋友們,都不會有人第一時間的說:「好棒啊
我要唸書」。人人管他叫做黑板,就因為他揹著黑板,這是最簡單的辨識。

 

爆炸

作為唸書識字的黑板,當然是做唯一個流浪教師最重要的生財工具。但是遇到危及之際,黑板搖身一便成為救人的工具。故事的兩個軸線之一,遇到偷渡貨物兒童的老師,使用砍開黑板來替摔斷腿的兒童固定。另一條軸線,黑板成為運送病患工具甚至成為了結婚的禮聘。這樣的險峻環境,即使有伊拉克士兵、有化學武器,處處有地雷的「極端」環境下,黑板也不再是黑板,這時利害計算便要放到一邊去了,在婚姻方面,可以見到當地遊牧特殊的文化。作為結婚而失去黑板的男子也不怨天,因為在這樣拘束的文化當中,要一親芳澤是多麼的不容易。

 
必要之際,此時的黑板爆炸,成為了石膏用途,成為了抬版床的用途,還有躲避化學武器的用途,以及用來結婚禮聘。這樣形形色色的用途,顯得教育在這個格格不入的地方,其確切、實際的價值為何。當然也顯得在戰亂環境中,這些人人自危,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保護性格之下,可愛的一面。

 

註釋:

關於老師失業的說法,見Reviewed by Fr Richard Leonard SJ

延伸:

國父紀念館2008年8月份電影欣賞時間表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籍:伊朗(2007)
導演:Vincent Paronnaud
novel、comic & screenplay:Marjane Satrapi



男人的性慾
記得在《花樣足球少女》(Offside)中對於伊朗女性頭紗的輕描淡寫,其神秘之處,似乎面紗是任何伊朗女子隨手捻來即有的東西,但是這樣的一層面紗正如同我們對伊朗的國家認識,是那樣神秘又充滿了阿富汗中心主義(Afghanistanism)的誤解。面紗其實是作為女性的身體一部分,這與男性的在場有相當大的關聯,這在講求個人主義的我們所生長之環境,確實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奇觀」,而有一種「異國風情」的情調。

在《花》中,禁絕姊妹與男人的相處(進體育場看足球),是為了保護姊妹們免於受到咒罵、詛咒的污染。聽起來似乎成一回事,不過在《茉莉人生》當中,對於學校規範衣著、頭罩的更嚴厲控制,主人翁瑪祺站起來仗義執言,娓娓道來,為何男性得以穿著自由,而女性為了避免挑起男性性慾,卻要遮掩那些身為女性的美麗,更甚者不能化妝。

原本的伊朗

在相對剝奪的觀感之下,一個自由充滿物資的社會,忽然更改了社會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以及高壓的宗教規範,人民與社會的色彩驟然黑白,一切都歸於理想主義的單調。與之相比較,好比中國大躍進(1958-1960)對於理想主義狂熱的追求,反而比起了1930年代,國際化、商業化的中國城市,更為饑寒交迫與死寂。除了《茉莉人生》,關於描寫計畫經濟的「黑市」,其實也隱然存在《四月三週又兩天》對於計劃經濟的側寫。

歷史的估算通常都為了共產主義而使人類的進步倒退,從自由觀點,東歐、亞洲、拉丁美洲,共產主義都是罪惡的代名詞,只是這個理想其實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原型,只是過於理想以及對人性樂觀,於是帶來了莫大的災禍。然而,西歐、北美洲,這些諸多現代化、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他們反戰、講求和平,但卻多了些理想主義色彩,同一代的年輕人,崇拜著紅色符號的革命分子,他們不用在乎政治的實際運作,也不需要避免對人性樂觀,他們最大的反叛寄託,不是在對於無政府主義有怎樣的實踐,也不是對於3M有怎樣的感召然後實踐革命,而是寄託於搖滾樂。(3M:馬克思、馬庫瑟、毛澤東)

「西方的精神污染」,如此一個八股不行的話語,其實中國在改革開放不久,亦重新強調這個口號。(1981年中宣部,鄧力群:「反精神污染」)但是與其說是「中國」的現象,不如說是「共產中國」的現象。因為這不是中國所特有,當時的反美、反西方情緒,像是標準配備一般的存在具有在共產意識形態的國家當中,當然其中包括了伊朗。

《茉莉人生》的國族告白
歷史洪流之中,個人變得相當無奈和渺小。尤其是不順從國家力量的制約以及規訓者,將成為異於體制的「反動份子」。在今日,反動、革命、顛覆、抗議,也許是一種浪漫,也許是一種具有英雄主義式的價值。但是那些沒有經過真正體驗的青少年,他們膜拜這些革命符號,其實就如同購買品牌商品一般,依品牌來型塑自己缺少的認同。而《茉》片中瑪棋的伊朗經驗,使得他在那些抽大麻和海洛英的維也納朋友當中,對這世界更有正確認識。虛無主義也許是資本主義之下的副作用,但是他一方面鞏固了資本邏輯的繼續宰制人們,一方面卻又過度的理想和脫離現實。再次提及,脫離現實的過度理想主義,對世界的運作是有害的,不論是那一種的國家制度,都不宜走上這個路子。

《茉》告訴了我們對於共產、自由兩者二分的謬誤,也以伊朗的國家角色為單位,默默的傳達這700萬人口,所經歷的政治,以及不被世界所正視的存在。阿富汗中心主義(Afghanistanism)的意思是新聞界由於遠離阿富汗,而其所作之報導隱然或不掩飾的對於阿富汗有其刻板的偏見。在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其實一樣適用,因為關於全球化的其中一個論述便是「歐美化」,世界的文化中心,其實與工業、商業的中心,莫名的一致,但也就是如此,對於如同面紗的伊朗,居於「歐美化」浪朝下的台灣,也跟巴黎、紐約一般對《茉》有種異國情調的吸引和解讀。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irector: Jafar Panahi
Release Date:
26 May 2006 (Austria) more
Genre: Comedy / Drama / Sport more
Tagline: In Iran, All Women Are Banned From Men's Sporting Event
s

這是一場巴林對伊朗的足球比賽,伊朗人民為之瘋狂,前往足球場的巴士上都擠滿了人。

狂歡激昂的氣氛,讓人都興奮起來,可是,在巴士上有一個沉默的角落,一個人安靜的坐在那邊,天那,是女人!!

女人根據律法是不得到足球場觀賽的。由於男人在那個場域會詛咒、會叫罵,為了「保護」姊妹,所以不得讓女子進入。

即使是這樣舉國歡騰的體育盛事,女子也不得進入嗎?幾個女子打扮成男裝,企圖闖關,但卻滑稽的被限制在了一個小柵欄當中。

為了保護國家的女人,士兵們也是出於無奈。


作為人民與國家權力的對抗,本片試圖以一個舉國歡騰的情境,來對於不近人情的律法做一個嘲謔式的抵抗。

慣於做平權思考的我們,將其看成是一個以性別作為階級的二元對立。可是那些出自於律法,而被視為是「保護」女性的戒律,確實是出自於保護。

在士兵押送女娃去上廁所時的層層保護,以及他們對應這些企圖體驗精彩賽事的乞求。

由柵欄的士兵,做實況的言說轉播。當球擦到邊框了,不管是柵欄裡外的人,都同時激動了一下,此時不分性別也無分權力高低。

最後經過折騰,這些女娃上了小巴,要送至警局給父母領回,在小巴上,無奈但必須板著臉的士兵,耐不過女娃以及下屬的哀求,必須耐著身子去捏著車外天線,好收聽戰況。

這是一個權力與人情的妥協。

隨著放送,此時氣氛轉折,伊朗贏巴林踢進了德國世界盃足球賽,眾人歡騰,車子由於馬路上都是狂歡的人民,無法向前移動。此時有人突然闖入,送糕餅給他們吃,有人向士兵們伸手邀舞,幾個人就這樣被蔟擁了去人群中,各式各樣的人在街上跳舞,就這樣消失在歡樂氣氛的人群裡。

儘管律法嚴峻,但二元對立終將妥協,一切都是愉悅的功勞,這個愉悅是來自於民族的驕傲,關於這個想像此暫且不論。

關於自己的民族,何時能躍上國際舞台?卻又是一個衍生問題,說得較不高尚一點,就是何時我國可以為了一個賽事,使馬路騰塞、使人民陷入一種集體的愉悅與驕傲當中?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