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素樸勛,邀稿,合作,品牌顧問: geotian@gmail.com 策展、寫字、養貓、看電影、替樹發聲。為《地中海逃生手冊》的出版協力/策展監製,以及《台北挑剔指南》的精釀啤酒/台灣電影 篇。 在「想想論壇」以及網路的各個角落出現著。 關鍵字:#夜行林森北 #精釀啤酒 #短評 #純情詩社

Wearing glasses

 

 

 

在印度旅遊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如何與當地的人兒相處。背包客阿帆開心的跟我說他喜歡與當地人互動,我也為他的「融入」經驗感到高興,只是我便將我心中矛盾嘗試與他分享,這件關於當地「人」的矛盾。

 

 
(好心的騙子在我手上寫的時間車次)

 

在印度有許多必須要面對的「人」的問題,身為一個外國人,當然是要更加倍的保護自己,在許多當地人眼裡,外國人就像是一個可以宰殺的肥羊,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互動當然會變得相當不愉快。有目的性的交談,或是假意好心嘗試騙取你口袋裡的錢,無所不用其極。舉例來說,在我到達舊德里火車站的時候,一個印度人要我出示車票,我不疑有他,順便給他看,也想問他是第幾月台的,但是他卻跟我說火車出現重大災難,必須延遲七個小時了。後來,我同意搭上他幫我叫的auto(印度的嘟嘟車)前往所謂的「退票」….最後我是逃脫了這場騙局,滿身大汗的重新趕回到了車站。令人提心吊膽的是,只消稍一不注意就會毀了一整個行程。這樣的經驗,讓聽過許多騙術大觀的我,有了基礎的認識,也是這樣,讓我見多識廣的開始會拒絕、會懂得提高心防以及「擺臭臉」。但是我一定錯過了那些真心想要協助我,抑或是真的對我有興趣的人,這個也讓我相當在意,於是便向阿帆詢問這個矛盾。

 

 

 

阿帆跟我說,重點是以貌取人,面貌彰頭鼠目之人,他自然就會拒絕交談,如此一來便可避免許多麻煩。而我的經驗比較著重於小孩,小孩是最天真無邪的東西了,如果最天真無邪的東西還會騙人,那麼對我來說,才是最失望的一件事情。拍攝小孩照片多了之後,被伸手要錢的次數也多了,我有時會跟他們說沒錢,甚至就不想要照相了,可愛的兒童跟乞丐,通常可以用衣著區分,最特別的一個區分,就是「戴眼鏡」的有無,有戴眼鏡的通常是較為無邪的兒童,不太會跟你要錢或是搶你的寶特瓶,這樣的兒童我就會願意靠近。

 

 

 

在這個階級分明但又隱晦的國家,用外表或是衣著來做「勢利眼」的區分,實在是相當不得已的一件事情。打從英國殖民時期,英國對於外國資本的態度就已然固定,並且延續到今天,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認為外國資本或是觀光客都必須付出較多的義務以及花費。在舊德里火車站的「外國觀光客服務台」舊曾遭受過懶得找錢的官方櫃檯。無論如何,在這樣階級分明又勢利的社會氣氛中,採取這樣的生活觀點是必然的,但是對我們來說,處在這樣一個必須協調、談判、討價還價、提高警覺的緊張當中,確實會為背包之旅折扣了些分數。可是印度仍然存有好人,雖然大家都稱「hello my friend」,對你有益的通常是不牽涉到利益的人們。

 

 

 

也就是這樣,即使是外國人的東方臉孔,依然不敵穿西裝打領帶的印度肥胖生意人,當然這就是基於「外表」云云的膚淺標準,而不是在於我們在咖啡廳裡到底點了多咖啡和蛋糕。不願意在異鄉還將自己打扮的過多時尚以及假裝,有時還穿著當地的服飾,這樣可以的出來你不是「菜鳥」背包客,一方面親切感倍增,被當做肥羊的機率也越低。 這樣子讓我憶起在我而時,媽媽總認為買得起電視遊樂器的近視鄰居,戴個眼鏡就是個功課好的孩子一般,也許我對印度兒童的觀察,部分成自於我這方面的忿忿不平,也對他們不公平,但我也實在很努力,在獐頭鼠目的環境裡找尋天真無邪的痕跡。

 

 

延伸閱讀(modify@Aug, 2012.):

 

出國的前言,我去阿富汗不是去抓頭髮,帥帥的。 無關電影-阿富汗 

為何有沒有戴眼鏡會成為這麼明顯的階級標誌?我要以貌取人嗎?歐不。  India-Wearing glasses

搭印度火車要有禮貌,要有「禮貌」的把東西丟到火車外! India-火車須知

為何阿富汗會有李小龍?真是太神奇了! Afghabistan-阿富汗的猛龍過江

這是被酸蝕的美景,超級窒息的藍色 Afghabistan-美景 班達拉米亞(Band-e-Amir)

猴子,是僅次偽馬英九最東方的符號了!(誤) India-藍色城市的藍色猴子廟

一樣是玩玩具槍,只是他們比較能夠摸到真的子彈,或是廢棄的武器種類,這就是不同國家孩子們的差異。 Afghabistan-WEAPONS 致命武器們

要成為排球哥,要有怎樣的門檻呢?請看 Afghabistan-體育DIY

這不是湘北啊!!!這是馬英九吧? India-印度剪影,從湘北、動物與到小孩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致命巧克力》記者會

 

知識分子被收編到了體制內之後觀點就會不同,那麼就這次到記者會的觀影經驗來說,可說是相當舒暢。

 

湊巧的是,琴嘉是我研究所同學的「大學同學」,琴嘉其實在十來歲就已經是黑帶高手了,他也是轉學生,在大一之際…..真是太湊巧,曼谷也真小,在台灣遇到,也就是這樣多了一分親切感,所以我才在映後……

 

首先,看完電影一走出大廳:

 

琴嘉的甜美模樣

 

功夫模樣

 

打鬥開始

拍戲受傷的足踝(未換裝前)


小評:

新口味
  這是典型的泰式製作,繼承「拳霸」的製作風格,除此之外,更加入了日本的武士元素。泰式的武打配角,通常都是真肉博真摔,其危險性雖漸漸由於電影工業的發達而漸漸降低,但是這種「少鋼絲」的武打電影的原汁作風,卻是另一種風味。

卡司上除了阿部寬之外,特別的是女配角,飾演琴嘉的媽媽,姿色演技都不俗,其韻味好比日本的藤原紀香。其姿色以及豪邁的劇中性格,值得一看。

致敬

除了琴嘉的演技和打鬥之外,特別令我深刻的,是同李小龍(BRUCE LEE)致敬的場景,想必內行人一看便知,在製冰場的「阿唔」抹鼻子的怒吼,正好就是「唐山大兄」當中的經典鏡頭。
在演技方面,琴嘉扮醜,演出個性怪奇自閉女,剛好令我想起他最愛女藝人「莫文蔚」在食神中所扮演的雞姊,醜態不只裝醜,氣質跟神韻,還有三不五時無時的歇斯底里,也都是功夫的一部分了。

  補充: (9月8日)
在正邪交錯的角色對立之下,角色的憤怒來源通常是正當性的來源,在這方面「致命巧克力」並未處理得宜。如同在「kill bill」當中的御蓮,其悲劇的憤怒性,被自己師父的名刀所斬,這是何等淒涼,根據影評名人 林沛理 所分析,這樣的淒涼,當然遠遠超過UMA對人體「斬瓜切菜」一般的處理,這並非武士道悠遠的精神體驗,而只是瞬間快感的滿足。所以在「致命巧克力」當中,阿部寬由於其個人對於瑕疵品的癖好,居然搞上了死對頭的女人,並且,對方綠帽戴就戴了,還在這對不倫戀人面前,對自己的腳上開槍發誓「不准再讓我見到你」,這樣對於愛情執著又偏激的男人,悲愴地,到最後來是不願對這對鴛鴦開槍,但是阿部寬卻是累犯。這樣感情的悲愴,似乎邪惡的一方反而更值得讓人憐憫,而接踵而來的那種以琴嘉為單位的復仇戲碼,更覺得他是在追殺一個可憐人。因為琴嘉不懂真正的是非,甚至也不知道該不該用手去接刀子,這樣的性格設定,當然就比大魔頭來的淺薄的多。
但是這是一部簡單的動作片吶,如此這般,所以,我認真了。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裸愛

The unknown woman

導演:GIUSEPPE TORNATORE (義大利)

配樂:ENNIO MORRICONE

 

非在裸

《裸愛》跟「裸」有關,卻也是幾個鏡頭,也許用以片名來刺激選片邏輯上的機率,或有可取,但是明眼的觀影人如你,必要知道《The unknown woman才是其生命之所在。The unknown woman如同我接下來要介紹的文字,立即產生了矛盾。白話說來,必須說在前頭的是,就是劇情上的「雷」。也許客官可以同我一般,單單認定《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導演GIUSEPPE TORNATORE,以及「同一個」電影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足矣。

 

踏雪尋梅

KILL BILL》中的uma,逃離被扭曲的生活,嘗試過一個可以與女兒相首相聚的生活。遭到的卻是那來自於男性的復仇,當然也牽扯到了所謂「共同的事業」。這巧妙的與《裸愛》的苦難驅動相仿,同樣在舊男人與不堪之過往中的「張力」,在《裸愛》中構成了恐懼的來源。極度不同的是,《KILL BILL》的斬瓜切菜之作,那種立即的滿足,剛好與《裸愛》中那種探究深層的自我,剛好形成觀影經驗的兩個極端。


女 子要脫離苦難的契機,其實與陷入苦難相仿,都是為了「女孩」,因為年少輕狂,或環境、或生活,陷入了複雜的危險環境,但是身為一個女孩的勇氣與衝動,哪有 什麼好失去的呢,直到自己擁有了另一個女孩,身為人母,那種離開的衝動,才真切的轉化為藉口。在《裸愛》中,那種對於親生女兒的執著,是整部片的驅動力。

 

在 手段方面,經歷了滄桑與殘鋪不堪的人生際遇,當然也體會了那種異於「溫室花朵」的栽培方式。此種對摯愛之期待的強大能量,藉由其不堪的經驗來做為手段來茁 壯小女孩,經由前後片段的舖成與對應,在此片中結構中是美事一樁。這樣子一方面點出了作為悲慘人生的覺悟以及「洗禮」,都提出了那段不堪的日子,除了遭成 無可復加的創傷之外,也決計不可讓最愛的人重蹈覆轍,是矣寧願以暫時的痛楚交換來日的強壯。

 

剪接與音樂

良 好的剪接手法,簡單又明快,搭配聲聲懾人的起伏配樂,觀影心境隨之揚抑。在《裸愛》中的主要場景,以漸漸洩漏的方式片片交雜,不嫌多也不覺得膩,乃是因為 除了可以替代言語上的對白交待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新舊故事交替、過去與現在的辨別對換,乃是以「髮色」來做為區別,不若傳統手法將要回憶之際,畫面黑 白則足以。

 

在主要的幾個場景,交雜的剪在一起,微妙且震撼的轉場,將過去的思維與今日的親愛之情交織有方。然而這不是單單的親情之作,輔以女子個人苦難與掙扎、隱瞞,以親情驅動,完整了這不作品。

 

最令筆者折服且深刻乃是在大型的圓柱建築形狀榖倉中,夜裡的生產片段,筆者嘗試描述:

嘈雜鬧人的音樂,狂歡與瀰漫的煙霧似乎要掩蓋即將發生的什麼。另外最構成威脅的男人,居然諷刺的握著女子的手。正當錯置之際,男子將她的她奪走,跟意欲掩蓋的電子音樂一樣,一切似乎未曾發生過…..

 

結局與尷尬

我不點破,結局的尷尬與驚喜算是片中最大的情緒起伏了,我是指觀影者的情緒起伏。那種正當以為強弩之末,卻又強勁的來這麼一下,使得我難以招架的就淚汪了眼眶,也許這樣「一下」,正是我再怎麼樣也希望客官親身體會,而掙扎不點破之故。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素樸勛

很抱歉一個月餘無更新這塊地方,因為我去了別的地方。這一個月餘去了兩個國家六個城市。
分別是作為志工的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以及Bamyian
還有作為旅遊 印度的首都delhi 以及 agra udaipur jodaipor

不論是做志工或是背包旅行都讓我感觸良多。心裡面的想法,隨著我一日一日的記錄下,在這些日子裡可以讓我好好沈澱,以及面對校方補助所需提交的工作報告。

在物質上,我也給家人買了一堆尺寸不合的東西,因為以往我都不願這麼做,覺得沒有必要。當然這樣的轉念與我在異鄉的體會也有所關聯,而親愛的朋友你們大部分是收到我記得postcard而非禮物,沒有拿到地址的就是我的疏忽了在此先推卸責任一下。
給我自己就是買了特多原文書,印度的原文書大部分相當便宜,而且這月餘使用英文量極大,不論口說或是聽力,都讓我有長足的進步,我想我應該要好好延續。

行文至此,最重要的圖呢?(伸)

回台十幾個小時,至今我仍在整理照片以及文字。文字方面有些過於負面的個人情緒,這方面必須好好消化,以及值得、有趣的可以分享的,我會希望跟大家分享。 圖片方面也相當繁多,當然也需要稍加整理,更重要的是,這些關於旅遊的美妙,會不會模糊分散我對看電影的注意力?

我嘗試用英文書寫,不過還是口說比較簡單,因為認識了一些外國人,他們可是不全都懂中文的。

在肉體上,我回家的一臉鬍鬚加上一身老派裝扮,手腳上蚊蟲所留下的生物痕跡,惹來家人聲聲嘆。

最後,這趟收穫很大,我希望可以分享出去,嘗試讓更多人稍微經歷這樣的結構。但我知道比之親身經歷,可說是打了好幾折。還有幫助我的朋友們,不論你們是在哪一個國家,謝謝你們。尤其是讓我白吃白住的leo(指)。

(印尼籍,dheblo先生)

幸運的是,一回台灣就有個首映會等著我了,真是如同「可喜可樂」的興奮。

 

延伸閱讀(modify@Aug, 2012.):

 

出國的前言,我去阿富汗不是去抓頭髮,帥帥的。 無關電影-阿富汗 

為何有沒有戴眼鏡會成為這麼明顯的階級標誌?我要以貌取人嗎?歐不。  India-Wearing glasses

搭印度火車要有禮貌,要有「禮貌」的把東西丟到火車外! India-火車須知

為何阿富汗會有李小龍?真是太神奇了! Afghabistan-阿富汗的猛龍過江

這是被酸蝕的美景,超級窒息的藍色 Afghabistan-美景 班達拉米亞(Band-e-Amir)

猴子,是僅次偽馬英九最東方的符號了!(誤) India-藍色城市的藍色猴子廟

一樣是玩玩具槍,只是他們比較能夠摸到真的子彈,或是廢棄的武器種類,這就是不同國家孩子們的差異。 Afghabistan-WEAPONS 致命武器們

要成為排球哥,要有怎樣的門檻呢?請看 Afghabistan-體育DIY

這不是湘北啊!!!這是馬英九吧? India-印度剪影,從湘北、動物與到小孩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綠的海平線》

本月月底仍有一場免費放映,手腳要快,早點到排隊(金穗獎)。

 
 


片花

「火車就這樣開往烏魯木齊,這是1968年的中國大陸,一個台灣人,從窗外看過去,他無時無刻都想要回到台灣那塊小島。 1968年,在中國是不簡單的年代,有著台灣問題、日本問題的台灣人,文革期間,不曉得做了多少次的自我檢討,不曉得做了多少次的思想改造,如今他被下放到了西部。

 

這真是個令人興奮的故事。有一天,一台吉普車就這樣開到了營區,平常沒有車來車往的,大夥兒想:「嘿嘿這個老日本完蛋了,該是找來他麻煩」沒想到是來找他去教日文的,於是他便在新疆大學任教,物理以及日文。

 

後來他輾轉到日本,目的就是為了要回到台灣,在日本滯留了五年,台灣的移民官不,看他北京話說的這樣好,不相信他是臺灣人….。」

 

以上只是故事的最細微分支,《綠的海平線》主要講述日治時期,臺籍少年前往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海軍「C廠」造飛機,以便迎向大東亞戰爭的到來。講述他們的心路歷程,一路走來的艱苦,以及戰爭在人們的身上刻下了那樣深刻的印記,那些當時在大東亞飄泊,在台灣本島、日本以及「抗戰勝利」的台灣的中華民國,甚至是1949年後的中國。這些今日都理不清的國族關係,在當時的種種矛盾與張力更是可見一斑。

 
1943
3月準備前往高座海軍航空兵器製造工場的台北市老松國小畢業生


遭到美機攻擊不幸死亡的台灣少年工,戰後都供俸在神奈川縣大和市善德寺裡面。

 

我又必須舉例,在日本宣佈戰敗的那一刻,在空C廠訓練這些台藉少年的教官說到:「他們(臺籍少年)知道他們成為了戰勝國的那一刻起,沒有對我(日本藉教官)表達出不敬…..我們沒有談論到政治,反而很感謝我的照顧。」

 

1949之後的這些少年,日本政府稱他們為「第三國人」,他們可以在中國與台灣之間作一個選擇,亦有人願意繼續待在日本。當然選擇的異同,也增加了這些「同學」,未來日子以及遭遇的不同。

 

緣起

這一切的真實故事,是在日本神奈川的某一個神社,畢業旅行時,日本小學生問校長:「為什麼這裡有台灣少年的紀念碑呢?」校長一時答不出來,於是去作了相關資料蒐集,調查歷史,於是將這些臺籍日本兵的故事給重新述說了,他不是不存在,只是被遺忘了。

 

歷史的洪流之下,人都會變得渺小,記得片末,臺籍少年兵之一(現下已是華白老人),念頌著當時的日記:「我當為天皇效力」云云,仍然一度哽咽。我想這就是歷史,人不能違背歷史,因為我們都身在其中。我們必須要尊重,甚至去保護這些記憶,而不是用當今的政治觀點,加以暴力的規範。

 

 

免不了的政治

記得前一陣子的泰緬國軍遺族學生(2008),他們在訴說著他們上一代的記憶,主持人問他們:「你們有跟他們說,現在國共早已和解了嗎?」答約:「有的,但是他們還是擁有強烈的記憶,至今日本人仍會相當憤恨,而且要去大陸即使旅遊也不願意」

 
在更前一陣子(
2006),某位縣長,對著他的縣民幾乎是對罵式的叫囂:「怎麼樣,沒有錢就去為日本人戰打仗,為日本人死嗎?」「這裡是中華民國,我們不能頌揚日本軍國主義,要依法行政」,於是他認為要拆「高砂義勇軍」的紀念碑。

 

我想這都是一種用既有的思維去優越的評斷歷史的價值,我想碑文該不該毀、銅像該不該拆、政治「錯誤」的記憶該不該抹除,這都是歷史的尊重與否可以回答的。 另一方面,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不可回覆的深刻記憶,這些記憶將人分為我者、他者,朋友、敵人,另外在戰爭結束之後又必須回到「解甲歸田」的那種恬靜生活的需求。在《綠的海平線》中那些在戰爭之後要歸復一切的期待,不就是這些離家千里的少年人最渴望的事情嗎。

 

零式、雷電、月光

這裡是三架當時空C廠主要生產的飛機,雷電視為一可以匹敵美國B-29轟炸機的機種,但是生產的時機過遲,而無法在戰時起了作用。我想在這一方面的軍事武器小插曲,可以讓軍事迷們為之驚呼,原來台灣人也打造過這些驚人的武器。

 

《綠的海平線》官網:

http://www.quietsummer.com/Emeraldhorizon/

老松國小圖片來源:
南方論壇 kira4267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老師的黑板》( BLACKBOARDS )

Iran。(winner of the Grand Jury Prize at the 2000 Cannes Film Festival

Director: Samira Makhmalba

 

前提

他們跟我說阿富汗的書籍取得不易,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伊朗。既然阿富汗的書籍難矣獲得,那麼伊朗更是為何?這一部伊朗的電影,從最貧瘠的邊境開始,用「老師」來做為一引子。這是伊朗的另一邊,接壤於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伊朗。位置如下:伊拉克-伊朗-阿富汗

 

老師是什麼?根據最基本的定義,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那如果老師吃不飽了該怎麼辦呢?根據現代的勞動者定義,勞心跟勞力者,皆可以納入「無產階級」的範疇,我想這樣的定義可以用來概觀既有的現象,但是這些根據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種種對抗資產階級學說,很容易就被打破,因為有產者的「生產工具」,在今天的電影中,就是那塊黑板。

 

此時的黑板就好比英國工業復興時期那蒸汽機的擁有者,就好比是今日的7-11,僱用工讀生的有產者嗎? 其實都不是,這一塊黑板辨識了一個人的身份上的程度不若上述的種種生產工具。無論此是否為有形資產,這塊黑板就是個生財工具,也是填飽肚子的工具,但是在更多的別的時刻,它可以用來作別種用途。但是在伊朗的鄉間,擁有一塊黑板就是一種相對的辨識,一種相對「資產」的擁有。譬如你在台灣在建國花市購買一顆核桃樹,這不能使你成為老闆,或是得以成全一段婚姻,但是你在伊朗,你擁有了一顆樹,你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經濟交換。

 

《老師的黑板》開始:

 

「我要去找學生」

這一句話「我要去找學生」,被賦與了新的意義,至少從我們的觀點如此。一群識得幾個大字的人(其實他們是被解僱的流浪教師,見註釋),揹著誇張比例的黑板,在最貧瘠的伊拉克邊境上走來走去。以下是城市國家小孩觀點:一開始我以為是尋找「中輟生」,這當然是依據我們對於教育的認識。但是找學生,成為了一種餬口的方式,就好比是牧羊童尋找牧草一般。

 

兒童

沒有教育的兒童,只能看靠他們的專業,做些勞力的工作餬口,在這個方面上,他們可真的是勞動大眾。在邊境走私贓物,成為這些小孩的生活方式,他們向驢子一樣馱著物品,在適當的時機趴下,在一聲令下拆成小隊分散行動,以躲避邊境士兵。這些熟練的生活方式,旨在描寫教育之缺席的些微描述,劇情至此,便要玩弄一下觀眾。

 
救贖即將到來,不喜歡識字的兒童,漸漸好奇認識字的好處,要老師教他寫名字。分食老師一塊麵包,兒童褪去層層固定著貨物,深怕會一不小心脫落的繩圈,從脖子上、肩膀上解開。開始大聲拼寫字母、嘗試著在黑板上書寫出自己的名字。甚至一路上也都大聲朗讀字母,一時之間好不熱鬧。光明舒爽的休息時間到來,認識了新朋友,與牧羊小孩在路邊擠著羊奶,真是舒服的光景啊。「老師,我會寫名字了」,「唉唷真的嗎,好厲害唷」滿足了小孩對於自己書寫名字的渴望,真是一個滿足的救贖啊。

 
未幾,正當老師回頭之際,邊境士兵突然出現,大大壞了這個景緻。一切是那麼煞風景,當然,死亡的恐怖不是恐怖,令人震驚的是教育在這裡真的難以抵抗這個險峻的生活條件,也許對於想要出人頭地的夢想之追求,卻換來一張無法再大聲朗讀的嘴,也只是剛好的環境寫照。

 

「嘿,黑板」

「要識字嗎?」、「來唷,好玩的99乘法表喔」、「需要老師嗎?」、「不用給我很多錢,給我麵包也可以」。最初,面對這樣的推銷吆喝,人們紛紛掩窗走避,顯出老師真的是肚子很餓了。

 
只消幾個句子,道盡這個「為人師表」的焦慮,當然傳授知識不一定「常常」是精密計算利害的,只是「有時後」而已。尤其是基本的生活或是生命遭到了威脅,是不是就要爭取的有限資源了。伊拉克的遊牧部族如此,他們集體的行動,老人、女人、小孩,但隊伍理的男子卻是少之又少。

 
揹著黑板的老師,即便是遭遇了這個隊伍,或到任何一個小村莊,還是怎絲的小朋友們,都不會有人第一時間的說:「好棒啊
我要唸書」。人人管他叫做黑板,就因為他揹著黑板,這是最簡單的辨識。

 

爆炸

作為唸書識字的黑板,當然是做唯一個流浪教師最重要的生財工具。但是遇到危及之際,黑板搖身一便成為救人的工具。故事的兩個軸線之一,遇到偷渡貨物兒童的老師,使用砍開黑板來替摔斷腿的兒童固定。另一條軸線,黑板成為運送病患工具甚至成為了結婚的禮聘。這樣的險峻環境,即使有伊拉克士兵、有化學武器,處處有地雷的「極端」環境下,黑板也不再是黑板,這時利害計算便要放到一邊去了,在婚姻方面,可以見到當地遊牧特殊的文化。作為結婚而失去黑板的男子也不怨天,因為在這樣拘束的文化當中,要一親芳澤是多麼的不容易。

 
必要之際,此時的黑板爆炸,成為了石膏用途,成為了抬版床的用途,還有躲避化學武器的用途,以及用來結婚禮聘。這樣形形色色的用途,顯得教育在這個格格不入的地方,其確切、實際的價值為何。當然也顯得在戰亂環境中,這些人人自危,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保護性格之下,可愛的一面。

 

註釋:

關於老師失業的說法,見Reviewed by Fr Richard Leonard SJ

延伸:

國父紀念館2008年8月份電影欣賞時間表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色

《屠夫男孩》是由小說改編,原作是《The butcher boy》愛爾蘭作家派屈克.馬克白(Patrick McCabe)的作品。在本次台北電影節都柏林主題中《男孩在唱歌》也可以聽到對馬克白作品的朗讀。

 

本片在這是關於一個邊緣男孩對於她所處的童年生活之怒吼。他的精神與他的家庭,都是處於一個不正常的狀態,父親經常酗酒,母親常往精神病院報到。但是他仍然是個小孩,需要正常的友情,以及那些在廣場嬉戲的玩伴。無奈,在這個年紀裡最大的惡魔就是那個破壞他生活的老女人。

 

 

作為一個兒童,他所犯的錯都可以被原諒。但是他所犯的錯,是「非常非常非常偏差的錯誤。」根據影評Frankie Dees所述,此為:「nasty little tale full of dark humor and tragedy about a childhood gone very, very wrong. 當然,當兒童的純真,加上一點點髒話咒罵、一些些的吸菸叛逆,一點說謊、一點偷竊,所造成的罪惡與偏差,最好是用黑色幽默來做處理。 當然黑色幽默是不可以缺少,邪惡、以及凝結的血塊的黑色,是矣,這可不是平常的黑色幽默,也不是T家有女初長成》(Finn’s Girl中的偷抽菸而已。這樣的黑色幽默,血色濃郁,也許太多觀影者會喘不過,但是這樣基於精神方面的問題,以及結構上,家庭給兒童的認知以及教化,都可以解釋這屠夫小子的大聲吼叫。

 

成人觀點

這個被送去教化的孩子,除了脾氣以及宗教信仰上的規訓之外,這一部分也描寫了神職人員的黑暗面。如同《男孩再唱歌》中居有絕對威權的教養院,就會有絕對的誇張情事發生。另外神職人員對「上帝」、「瑪利亞」的感召,早已昇華到了另一種層次。有的成為暴力的施展,有的則是污穢的性幻想,更甚者對象就是這些兒童。當然另一個幽默的典型就是本次台北電影節國際競賽短片11分鐘的《老天有眼》(For the Love of GOD)當中神職人員對於上帝的性幻想之描述。當然這一點點趣味的張力,並不代表生活中對於宗教的鄙視或是偏見,只消在社會真實現象之外,幽他一默。

只是同樣是被褻瀆,在《男孩》以及《屠夫》當中卻有不同的後果,作為狂放性格的屠夫男孩,絕對是可以給我們一個「痛」快的答案。

 

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也許忠於原典。但是這樣的方式,始終將觀眾保持再一定的距離之外,也許就是這樣,也不需要過分合理作為兒童的瘋狂行徑。再來也不用故意的要讓觀眾融入兒童的世界。要是真的是那樣,你會相當難過。因為筆者一開始的期待,由於沒有讀過原典的緣故,都希望小孩可以有一天變成「乖寶寶」。這也許是筆者被許多文本的既有結構所制約,認為兒童故事就是要有兒童的樣子,正反之後必然就是合,當然這種就觀念,就好比《色。戒》中一直期待易先生會被繩之以法一般。這是我的期待,最傳統、沒有爆破的認識,當然,《屠夫男孩》並沒有如此做,但本片試圖仍然用黑色幽默去帶過這樣令人感到不適、婉惜的更高境界。

 

也許,這是筆者一開始看到這個腮幫子健壯的男孩擔演此片之際,就該想到的事情。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Bare-Assed Japan (Mukidashi Nippon 2006)

也許是日本特有的民族性格,「燥惡趣味」在日本電影中就是反應了那種壓抑性格下的人生態度。如同日本廢材協會(日本ひきこもり協會),基於日本公民應該要為國家做貢獻,為家庭做犧牲,等等價值,一再的從失業、失戀的個體不滿足,來作為嘲諷以及爆破。

這部學生畢業製作的作品,笑點燥惡,簡單又純樸。每每故事進行到我認為即將發生邪惡之處,卻是轉向另一個溫和的軸線。這樣的作品,雖然在結局完整度尚稍欠圓滿,但是這是一部學生嘗試製作短中長影片的樣板作品。

啊啊,要畢業了該怎麼辦,在校園中罩的住、在家裡跟阿公一起約定打手槍的太郎,在愛情裡卻是純到不行。跟喜歡的女孩到農村,耕作稻田而生活,希冀兩個人一起生活的美麗,現實卻告訴他不是這麼一回事。


沒大沒小的廢材爸爸,雖然被辭頭路了,但是對於兒子仍有父親的樣子,那樣的樣子也許帶點不正經,正是對於絕對父權服從的一種顛覆表現。阿公的過世,給了太郎什麼樣的鼓舞,讓他得以在愛情裡,採取「堅硬」的一步?

太郎其實有暴戾之氣,但是在家庭、愛情方面,他都是顯得溫和。甚至在失意之處,性格轉變成一個不知所措的國中生,任人擺佈和用來當作「賺錢」工具。太郎的迷失,仍要愛與關懷作為解藥,解藥一來,暴力便出現,踢走廢材的太郎、失落的太郎,還有那個性愛狂的學長。

啊啊,對於物質社會的最好排解,就是試圖對於這樣的人生,做一個全面的反省。《大和卡蹭 》也許是要面對日本的問題,但是日本怎麼了?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答案只消彈指之間,以及你我對「自我」的實踐之中。儘管如此,燥惡的惡搞趣味仍是不可少的,1983年出生的導演ISHII YUYA,要你稍微別嚴肅一點,你會得到更多。

延伸閱讀:

2008-05-31 水、石、夢、沙《安娜床上之島(Chaotic Ana)》
2008-06-24 徐克海上之島《謎屍》
2008-11-15 《O先生的極樂旅程》性愛鬼魂的最終遊盪
2008-11-30 這廂快活那廂眼紅的《冰火情敵》
2008-12-16 烹飪殺肉一般流暢《刑男大主廚》
2009-01-19 詼諧辛辣愛愛教材《大辣宣言》
2009-01-28 殘酷寫實男男戀《愛,不悔》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血色星期天》



改編自真實事件。1972年的某一個星期天,在愛爾蘭的一場反任意監禁的「公民權」遊行,人民遭到英軍開槍射殺,其所造成的苦難,除了本片之外,亦可從U2歌曲「sunday bloody sunday」窺見一二。幾年前,對於U2的 sunday blooy sunday 認識,只消為搖滾樂團哀愁的賣弄,至今觀影始得知有如此悲創的傷痛隱含其中。

一位作為愛爾蘭地區的國會議員,領導著他的選民們走上街頭,他要的是一場和平的遊行,無奈從集結地點前往市議會的路途上,竟然發生了讓他無法向群眾交代的事情,哨站的英軍、指揮總部的局長,這些理應相互制約的權力似乎都抵不過現場的強烈情緒與緊張。憤青失控、英軍失控,長久以來維安所造成的政府傷亡,那些執法者在這一次要討回來。

集體
如果說集體意識皆為建構,那麼便是將無情的把作為人性的個體行為者的性格以及獨特性視為無物。不過基於高度的相似性,我們可以發覺在電影中,衝突的兩造都有同樣的恐懼以及興奮,在環境給人的種種刺激之下,要如何避免暴力所造成的悲哀,才是人類歷史以來最重要且總是無法企及的實踐之一。
(當時每日鏡報的報導)
公民權
當我們走上街頭對一物提出訴求,其實就是基於此物的缺席。然而其實更重要的是對於人性的細膩考量。在《 血色星期天》中,無論其是否加入了過多的戲劇張力,在英軍與愛爾蘭居民遭遇之

際,原本作為「維安」功能的英軍,其荷槍實彈的全副武裝,在那樣的氛圍,無異是對於群眾的一種挑釁與煽動。 對於集體的理性,我們必須低估,所以要跟細膩的對待任何情緒的張力。

「英國人」滾出去作為一個口號,也許基於英國人是愛爾蘭對於公民權的訴求主體,但更為細膩的思維,筆者想像在「集會遊行法」中,維安單位的槍枝、武器、軍隊甚至拒馬等,都是激化群眾的良好符號,若再此方面約束規定,應該不失為對於人性的細膩關懷。

在《晴天殺人事件》其強調真實呈現,脫去戲劇張力而稍顯單調。在本片中,基於戲劇的張力而在台詞上做了些調整,這都是細膩且可以被觀察出來的亦無傷大雅。

晴天殺人事件是在描述美國一個被社會邊緣化的男子,在其所居住的鄉村裡瘋狂殺人。這些苦難的書寫,也許只是要再現,或是慰藉傷者,無論如何,歷史的教訓必須被記憶。要不然記憶短淺的人類,在尚未遺忘之前還會再度犯下這個錯誤。「bloody」片末,對於殉難者的致敬,也就是對當時主事將軍,事後仍然接受英女皇受封的最佳諷刺。

本文引用自 e234 - 影|專欄之星不是夢~快來投稿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謎屍

深海尋人

以深海為愛情的浪漫背景,美麗的海生景觀加上美麗的臉孔,這一切浪漫到不行的溫軟呢喃,招招都備感窩心,作為觀影者也就越提心吊膽,這一切乃是為了隨之而來的那份而慢慢舖成。

 


深海還未夠班,以海底古城的文明作為浪漫傳說的一個「元素」更加深了詭譎的氣氛,不過僅僅作為一個元素,在片中的張力稍顯薄弱,要做類比的話,亦如同張震嶽在片中的角色一般。而恐懼所帶來歇斯底里元素成分則相當恰到好處,一如片中的張震。

 

鶼鰈情深

以愛情作為綁架女子情懷的手段,最能顯出一個女性的剛毅以及脆弱之處。這樣的手法往往會被解釋成為女性主義,尤其是加入了性愛這個東西。不過徐克可不打算這樣處理,在《安娜床上之島》中,被失去的那一半也一起深深帶走的那般傷痛與遺憾,支承了整部作品的各種火花。在《謎屍》的李心潔角色,如同安娜一般的傷痛,相似於此,而從自身去尋求答案。

 

「鶼鰈」雖非游於水中,而是翱翔天際,但是在人類魚獸等在海中來來去去,不也是一種海中飛翔嘛?尤其是恩愛情侶比翼雙飛,我想水中比空中容易。片中的海洋側寫之美,除此之外,在海中比翼雙飛的鏡頭也是一絕,尤其是最末,做游魚觀,相當狂放。筆者認為這便是「在天願做比翼鳥」的再現,此該是西方文學理論難以體會之境界。

 

恐懼

在《安娜床上之島》中,男主角在最初的「缺席」反而引領了全片的走向,以及一連串的解謎過程。在《謎屍》中這過程就使人屏息許多,片中音樂氣氛所帶動的情節相當引人入勝,好幾次著實讓我的淚將要流下。另一方面在恐懼呈現的手法卻又太實際,有是筆者認為恐懼乃是由於無形的想像空間作為其恐懼開展的腹地,而過於清晰描寫或是光明磊落的呈現將會失去了那樣模糊的開展空間。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蝴蝶》

導演:張作驥(2007,台灣)

這個步調和緩的山城電影,如同南方澳的陰鬱天空一樣,一樣的海浪卻不是金黃色的海邊。以蘇澳的海港作為畫布,靜景、緩動的描寫,在黑道性格的刻劃之下,親情缺憾詭譎張力。畫布上佈滿的點點,是飛來飛去的蝴蝶與火金姑。

暴力?
這是一個關於抑鬱年輕人的故事,只是他的成長背景,揉合了拋棄、離異、親情的失去,以及上一代的恩恩怨怨。電影的海報上的那隻尖刀,佈滿了血絲以及深深地遺憾。我回憶起在戲院中體驗到的種種緊張氣氛,以及對於暴力即將發生的那種凝結氛圍。

暴力美學不適合作為 《蝴蝶》的描述,因為此片並不著重在暴力的施展,或是殺人、死亡、血液噴灑的角度和美感。而是作為描寫生命惆悵的的手法。但是作為國片的劇情爆破,是相當成功的。不再是美麗的圓滿結局來完成這一個故事的高道德性,這也是張導一貫描寫社會邊緣人的思考角度。 在 《蝴蝶》中,主角的性格決定了其行為、決策的結果,但是其性格也是由於家庭所建構,所以一切的張力來源,竟驅使著主角一哲,勉強的向著他的憤怒與恐懼,要朝向他的病灶(家人)好好的問個明白,但最終仍逃不過性格的運命決定,而用一個憤怒得吼聲來結尾。

洞穴
洞穴的符號,深深隱涵著人們在蠻荒時期的安全焦慮。也許在今日,被轉化成一種母親的想像或關懷。在 《蝴蝶》當中,不同於真實住屋的棲身之所,洞穴成為一種嚮往母親的必經之路。也是一種「再怎麼樣也要回到這裡」的生命焦慮。

性格
性格決定運命,似乎是一種很宿命的觀察角度,但在 《蝴蝶》中,描寫人物性格的張力相當有趣,彷彿人們根本沒有主體能動性,被環境所制約著而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敏感的對自己最愛的女人大聲咆嘯,向著無法說話的她惡言相向。光是這樣的片段,只消一個鏡頭,描寫主角的焦慮與自卑,無聲勝有聲。

這個以台灣美景「南方澳」為背景的電影,甚至跨越到了蘭嶼,有許多的關於海的鏡頭。不過,可不是夏天充滿比基尼辣妹的的熱情沙灘,而是昏暗,帶點沈鬱又悶的要窒息的那種。

只是這個遁於世外、社會邊緣的故事,沒有理由不能嚮往美麗、熱情的沙灘。
在同一個沙灘,來此拍攝婚紗的觀光客,嬉鬧與玩耍。而與這個故事的沙灘顯得格格不入,就像是黑暗中的閃亮,好似希望,但又卻一閃即逝而惆悵。女主角的性格,也許順從命運,但終究也有渴望穩定未來的權利。

導演的性格,其實也值得一書,在這樣的電影中,女性所表達的殘缺特色,似乎也傳達了導演的症候。現實中婚變的導演,也不諱言的坦承他怕女人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irector:Joel Coen & Ethan Coen 柯恩兄弟 (2007)


意在言外的 《險路勿近》


 

 要如何描寫個冷血殺手?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曾經這樣那樣的為難了那麼多的影像工作者。我心理面的設想,是一個滿臉油光,即使冒冷汗也面不改色的冷靜殺手,從蒙太奇的方式,將這樣一個小心翼翼又心思縝密的過程交疊表現。在《險路勿近》最為精彩的就是關於「通風管」的那一個橋段了。還記得電視影集《百戰天龍》(MacGyver)中的機智,那些對於器械、化學知識、物理原理的描寫,不知道多少人為之神往。在《險》片當中,抽去配樂的對於工具器械、心理張力的細部描寫之鏡頭,堆疊出了觀眾的緊張情緒,無聲勝有聲,堪稱一絕。也讓我想起來,當吳宇森在《英雄本色》當中,小馬哥入餐館,兩隻「克拉克」手槍,擊退30多人的經典盡頭。當時吳宇森問武器顧問,何種武器子彈最多,答曰機關槍。但吳導認為英雄不能使用佔進優勢的武器,所以便挑選了手槍類中子彈最為多的克拉克手槍。另一方面又由於經費不足,所以便特別強調了小馬哥的對峙氣氛心理描寫,竟使得經典的暴力美學就這樣產生,至今為人所樂。


老無所終

 老無所終是《險》片的香港譯名,點出了當代的荒誕不經往往超乎上一代的想像,而那些存在於舊時光的純樸景色,使得身為長者無所適從,但是在對抗邪惡的經驗上,那些不識邪惡的菜鳥警察,卻又比經歷風霜的老警探來的遜色,對於世代的變遷感嘆,唯一不變的便是邪惡。


美墨荒漠的矛盾

 美國跟墨西哥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在領土交界的荒原靜漠,那些關於國族、領土的爭端根本就沒有意義。跨越邊境的犯罪者,披著破爛的西裝外套,被追殺、抑或追殺,與法律管轄權和生命的掙扎,在兩個國度之間,一次又一次在荒原上演悲慘的戲碼。

當德州還是墨西哥領土的時候,這個為人所知的邊疆天堂,長久以來都是犯罪者、邊緣人、娼妓、賭場,以及牧師聚集的場所。這個化外之地,是許多人逃離現世的人間天堂,但由於他的組成複雜,是以同時也是人間地獄。在《馬奎斯的三場葬禮中》,典型的荒漠、蒼茫數大地的邊境氣息,即使明明身處「美國」境內,但是一點也不美國,這樣的矛盾,以邊境跟法律作的些許嘲弄,成了《馬》片的主軸。《險路勿近》的邊境風光,比起大城市的喧鬧,更為寧靜,也更加的襯托出了那邪惡的本質,以及人性的各種慾念,卻也不是都市叢林的專利。

(2008.06.10 update)

2005年暢銷書《老頭無國度》(No Country for Old Men)來自於寇馬克麥卡錫。其作品常常獲得好萊塢青睞,《老頭無國度》已被改拍成電影,2007年在美國上映,由伍迪哈里遜、湯米李瓊斯主演;2000年由麥特戴蒙與潘妮洛普克魯茲主演的《愛在奔馳》(All the Pretty Horses),也是改編自他1992年獲得國家圖書獎的小說。如今,寇馬克麥卡錫的最新作品《The Road》,大獲史蒂芬金欣賞,認為這是寇馬克麥卡錫最棒的傑作,也是他去年(2006)所看過的書中最精彩的一本。

源自於:

http://blog.ylib.com/StephenKing/Archives/2007/03/30/2468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安娜床上之島Chaotic Ana2007 (Spain)

Director:《露西雅與慾樂園》導演朱力歐米丹(Julio Medem)


《安娜床上之島》實在難以言喻。

但我也不願意用流水帳的方式交待主要劇情以及雷到無辜的人兒。

 

事情是這樣的,這是一個超現實的領域,基本上跨越了時空以及身體單位,而這樣的故事結構在歐陸普遍「無拘束」的風格的呈現之下,貼近了水木魚獸身體,一個悲悽的愛情前世今生的故事。


Sex

性愛場景的視角解讀,跳脫以往「被窺視」,用女性主義來解釋似乎太牽強,作為女性或男性的身體,本來在裸露的狀態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觀看」的空間權力出現,而特殊的性愛鏡頭,其實只是在呼應,男子與女子的「親情糾葛」而已,那種母親對嬰兒的視角,甚至是姿意的含著,也許在做愛過程中可以表現的自然而不被察覺,但是一旦回到「前世的親情」命題,那些被召喚的身體互動記憶,居然只是符合親情的表現而已。


Love

當愛情不再純粹,那麼就只得以靠無以名狀憑藉繼續著。在筆者身邊,也有許多情侶的互動像極了母與子、父與女,當然在某種程度下的「情結」,對於愛情不會有害,甚至有益。 只是在《安娜床上之島》的作用催化之下,我不禁懷疑,那些被自己的執念所綁架,被另一半所深深禁錮,有可能只是靈魂出了錯,抑或是上輩子的親屬關係之未竟所導致,而造成了執念的情感維繫,當然往往脫於實際,違背現實,而只能在幻想中期待,等待那得來不意的歡愉跟快樂,而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為自己的執念所囿,而被迫的期待著。


Hippie

西班牙電影在前陣子流行的「成人童話」題材之後,其實作為一個青少年/兒童觀點的題材,往往也是成人之所共鳴者。有人說安娜是嬉皮的表徵,我認為更確切是種「後」嬉皮,不忍卒睹外在的世界,在生活形式方面,尤其是在藝術村中的公社式生活,更接近嬉皮,但並不強調結構下所出現的「反」體系,他們秉持著愛與和平,卻也沒有沈浸在無盡的性愛、毒品藥物中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

 

後嬉皮是種嬉皮的修正,並不再以長髮、毒品、破爛衣著的作為唯一標誌,對於人生的頹廢無謂態度,也必須經由更加接觸這個世界而加以修正,而這個世界的共同語言者眾,其中反戰、愛好和平便是最大一宗,但根據安娜的身體實踐,這卻也是他生生世世中的其中一個挑戰與輪迴。 最初居住在洞穴的安娜,其與外界的聯繫就是在市場上販賣其畫作,而構成一個健康人格的社交生活,在此是闕漏的。經由藝術贊助人,輾轉進入了集體生活,甚至勇於離開深悉味道的所在跨越時空、地理去尋求所愛,最另筆者驚艷之行就是大西洋之上得航行。最初居住洞穴、離開洞穴、最後又回到「洞穴」,這樣一個正反合的圓滿,看似完全,導演安排卻在最完全的地方,使了一個驚聲尖叫。筆者解讀,對於感情執念的過度強求,想當然的會導致現實不可避免的殘酷,而《安娜床上之島》並不是一個美好溫暖的故事,所以結構在此爆破。

 延伸閱讀:

2008-06-24 徐克海上之島《謎屍》
2008-07-02 約阿公一起打手槍之《大和卡蹭 》
2008-11-15 《O先生的極樂旅程》性愛鬼魂的最終遊盪
2008-11-30 這廂快活那廂眼紅的《冰火情敵》
2008-12-16 烹飪殺肉一般流暢《刑男大主廚》
2009-01-19 詼諧辛辣愛愛教材《大辣宣言》
2009-01-28 殘酷寫實男男戀《愛,不悔》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侶1.jpg情侶2.jpg情侶3.jpg情侶4.jpg  



情侶5.jpg  

文章標籤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份:2006 China

導演:黃建新

是什麼片子讓我翻出黨史厚厚的課本?就是求求你、表揚我

關乎於榮耀這回事,滿滿糊在牆上的壁紙,作為勞動先鋒的「勞模」最能瞭解這一切。勞模是所謂就共產黨的高尚道德精神,在「大躍進」的年代,人力作為克服自然客觀環境的生產條件,可以說是一種極為崇高的精神。但是現代「表揚」這回事,變成一種舊時代的堅持,過去的荒繆,尤其跟燈紅酒綠的摩天大樓格格不入。而,花樣年華的標誌少女,有伶牙俐齒的應對和楚楚可憐的年輕肉體,她對於自身名譽的潔白重視,對於個體的堅持,也是一個極為正常的女性反應。 在《求求你、表揚我》一個莫名其妙的離奇事件中,作為公平的記者,面對兩造當事人的各執一詞,要如何抽絲剝繭?請各位觀眾一起來解謎。

 

在這個年代,我們對於榮耀的定義也許不盡相同,但是當榮耀與個人的不願面對之過去起了衝突,要如何去取捨?

 

集體與個體

求求你、表揚我》劇中那張關鍵的照片,在台灣觀眾眼裡只是一張舊照,但「工業學大寨」的報紙標題,站在「陳永貴」(當年的勞動楷模)的旁邊的榮耀,在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深刻的共同記憶,是當時以黨領政,黨主導人民一切生活的最佳紀錄。

 

「集體」代表的是對於集體社會的憧憬,對於集體社會中集體的認同,希望藉由報紙來協助散播這種「榮耀」,於是「媒體」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其實他廠久以來都是「黨的喉舌」。 雖然在中國大陸沒有嚴格定義的「媒體」,但是作為一種建構集體認同的社會工具,若我要到達一種榮耀與讚揚的最快途徑,我當然會求求記者同志,好好表揚我。而在中國記者的地位相當高,由於新聞可以被報導的質量、議題,雖然無關政治的議題,一切仍在「新聞自由」框架之內,但是擁有官方認可,地方辦報通常要「掛靠」地方機關,於是報紙成為一種展現政績工具。


舊時代的反芻

集體狂熱的歷史記憶,在中國電影中,與文革被視為是中國歷史中「不願面對的」真相,「大躍進」到今天只得「勞模」這樣一個符號剩餘。這是基於傷痕抑或反思的情感轉移,也是中國電影的政治限度和規則。

關乎舊時代的人事物,除了價值觀、環境相異的本真差別,兩造互動的張力也相當有趣,在《求求你、表揚我》中,作為舊社會思維中成全老父親榮耀,與花樣年華少女不願面對的羞恥事件,兩造以一種「推理」、暗中角力、算計的方式,使讀者、觀影者享受這個解謎的過程。

 

看細看戲
故事在南京發生,而事件中人遇到瓶頸就往北京去,尋求自我,這一方面是由於北京的步調較為緩慢,又是政治、文化,確非商業的中心。

北京城離當時運動高峰的「大寨」地點,太行山的東南邊,相當近。也是片中合理的養老、逃避、心靈洗滌之處。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