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  

(KANO, 2014)


文/素樸勛
接在台灣三部棒球電影《球愛天空》、《球來就打》、《天后之戰》
之後,台灣已不乏棒球電影,但《KANO》由新銳導演執導、沒有大卡司,電影片長更長達三小時,居然上映四天票房就破了六千五百萬,令人不禁想問,到底《KANO》的魔法在哪裡?

 
棒球含金量更高
早在片名選定之際,編劇之一的魏德聖捨棄了具有漫畫風味的「黃金甲子園」,讓KANO四個英文字強而有力的為電影定調,之所以不要有過多的漫畫元素,是為了要讓棒球電影的主角在棒球,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演員除了是以素人運動員擔任之外,更是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台灣故事。反觀先前的棒球三部曲,雖然確實為了棒球而融入了娛樂元素(去你媽的台北、職棒簽賭、宗教),加上具有演技的藝人甚至是棒球明星,但是這些片商/投資者認為是加分的元素,反而使得棒球的熱血元素被稀釋。
 
真實歷史的感動
如果眼尖,你可以發現在濕泥地打球的努力練習,絕對是棒球電影必備,而且名不見經傳的爛球隊、臭球隊,最後一定會搖身一便成為大黑馬,讓觀眾好不舒暢。而《KANO》也是個爛球隊的設定,也有泥巴戲碼,與一般電影相去不遠,但為何能脫穎而出?
 
魔鬼就在劇本理,因為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並與土地結合,嘉農棒球隊的由黑轉紅,以及在對決、賽事的戲劇性張力太強,在觀影過程中深深以為是過分改編而達到的效果,沒想到觀影之後查資料才發現一方面真有其人,一方面還真有其事,深深感到羞愧。惟嘉南大圳的開通時間(1930年),與實際的嘉農棒球隊前往甲子園(1931年)第一次出賽要早些,而與1931年與中京商的真正比數其實是四比零,但是八次的保送與投手受傷,確實是真有其事。
 
被藏起來的故事
故事中的強打蘇正生,2008年過世,享壽97歲。投手吳明捷1983年過世,享壽72歲。而電影在2014年2月22日於嘉義首映。
 
在拍攝賽德克之際,魏德聖偶然之間發現一本講述嘉農棒球的書,才發現自己居然不知道這個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傷感,因為在日治時期的那段故事,因為政治而被刻意遺忘,刻意不提及。直到2014年,曾被魏德聖訪問過的蘇老先生,才重新被這個世界記起來。也在2014年的2月22日,在嘉義文化局的協助之下,吳明捷的雕像能站立在嘉義的土地上。
 
一切來的太晚,這些被藏起來的故事。在電影《KANO》上映之後,一位PTT鄉民回憶起二十年前在嘉義玩球的時候遇到了蘇正生正接受日本電視台訪問,當時還在他的手套上簽了名,這位鄉民還試圖用水把這個「不知道是誰」的人的簽名擦掉。
 
我們的歷史對這些人不公平,這樣的不公平正如在球場上決勝負,即使我們的球場很爛,即使我們沒有經費的那種在起跑點上的不公平。但是這些球員,沒有一個人妥協,蘇老先生過往前,即使高齡85歲了,仍然天天從台南東山鄉出發騎上20公里的腳踏車到嘉義去教棒球,而吳明捷這位台灣第一場完全比賽的締造者,即使後來在日本發展,一生拒入日本藉。
 
幸好有《KANO》,讓這些被藏起來的故事能夠繼續發光,如果這些球員知道他們沒有被台灣忘記,那該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