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3.jpg  

(Paranormal Activity 3, 2011)


文/素樸勛
在《鬼入鏡》的系列研究上,筆者是半路出家。也說不上是真正研究,不過對於聲音、音效的賣弄,和影片之外最新科技的觀察,卻可以好好應用在女巫的復仇上!在慣常的觀影經驗中,筆者不建議觀看任何預告片,無異是在觀影之前,先知道了梗概。但是在《鬼入鏡3》,預告片是引子,更與電影中的梗概相牽連以及刻意被引導、誤解,預告變與正片的互動,挑戰觀眾的恐懼與智慧。


1988科技焦慮
《鬼入鏡3》設定在遙遠年代1988年,這個年代的科技特色不只是「VHS錄影帶而已」,作為「首部曲」的設定,其實商業考量的成份更為濃厚,於是嚇人的種種捕捉畫面,回歸到最原始的「錄像帶」。這樣一來相關的視覺符號將包涵了「靜止的錄像帶」、「泛黃的側邊標籤」、「一箱一箱的實體秘密」、「恐怖來臨前的雪花畫面」等等。沒想到焦慮的並不是只有科技的落後,連人的反應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一般的復古(old fashion),並不採信科技的先知,當然與故事中的婚姻本身的問題有關,但毫不信服並拒人為千里之外的女性角色,並沒有因為其無知而受到極大的責難,而只不過在鬼玩人的境界中戲份同折磨少了那麼一點。 而面對異常的視覺活動的反應,以克難的器材作剪接、捕捉、視覺處理,無非是一種復古的風格,這樣的復古,使傳統的宗教元素和嬉皮阿罵,這個在預告片中有線索提及的梗中鋪陳而出 。


宗教狂與預告片
宗教進入恐怖領域的嘗試,在泰國鬼片發揮到極致。而篤性上帝的西方恐怖,宗教最為經典也是關乎驅魔的《大法師》系列,而在最近的《藏身處》中巫毒對幹上帝的戲碼,明顯的處理失敗,而《鬼入鏡3》的宗教戲,其實一點都不會使人感到不適,因為其在電影中根本沒有成為一個可以被討論的重點,縱使我們知道故事對於「恐怖原因」是如何交待的。


我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有根據,而完整的線索拼湊就必須靠加入電影正片中沒有出現的「預告片片段」來一起討論並查找。預告片的作用並不僅是補足正片爾,更在您觀影之前,先告訴觀影人何處會有爆點的暗示,而實際觀影之際,在相同的場景、梗概、對話的暗示之下,那氣氛越緊張,想說正要來了,沒想到卻落空。而有趣的是在另一個鬆懈之際,卻又被導演給捉弄嚇唬,我想這樣的心裡上的操控與暗示,預告片的關鍵性作用(或欺騙)是非常重要的,而可以操縱觀影人的預期。尤其這樣的預期在速食化的影像時代,卻還要熬著等待鏡頭轉到另一個地方,不能效率般的搜尋畫面(Seeking Bar),卻又等待/期待恐怖的出現。這樣的復古恐怖模式,為了要模仿「紀錄片」,而被稱為「偽紀錄片」,在《鬼入鏡》到《鬼入鏡3》以來已有進步,因為靜默和定鏡的等待真的很折磨人,在第三集中已有快轉,不過對驚嚇前的煎熬等待有耐性的觀影人可說是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