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sh Girl, 2016)
文/素樸勛
跨性別者的66號公路
66號公路,是美國橫跨東部西部的一條公路,它孕育不少美國人對於新世界、新生活的想像,它還標誌著ㄧ種符號,一種追逐夢想的符號。
《丹麥女孩》由《愛的萬物論》的 Edward John David Redmayne 飾演,在詮釋異性戀者跨越性別的演技上,Eddie確實發揮了詮釋角色的超能力,無論是作為男性形象寬衣解帶細微動作,都無法掩蓋其內心的「莉莉」,或是作為女性形象面對鏡頭時,那經由觀察,或天生而來的各種舉手投足,十足的女性化。遮遮掩掩的詮釋方式,自然無法以爆發的方式發揮,對角色的演繹力道而言是更為難得,但是,全片以自三分之二起以「婚姻」生活作為「性別追求」的反面,不斷地以「把丈夫還給我」,來作為「莉莉」掙扎的反面,捨棄了大環境、文化加諸於個體的導論與呈現,把世界的善意與惡意都扁平化了,例如在巴黎那來自於恐同者的拳腳霸凌,看來就是一種悲慘的伎倆。於是乎,故事走向了ㄧ種裝扮,全然只能圍繞在莉莉上討論莉莉,那種自欺欺人式的「偽裝」。
正如莉莉病入膏肓時所言:「嗯,不曉得他看出來了嗎?」(這麼像!誰看不出來啊!!!)這樣精神上的偽妄,並非是性別跨越者們真正的群像,而且對於「身體正義」的追求,也不一定是要建立在「男體情愛」之前的認同。當然,此時無法再與女性行房。
高潮不斷 其實沒有高潮
故事的改編選才實為上選,不過全片只有「男主角」的演技在主導整部故事的哀傷,而這股哀傷並沒有隨著戲劇的起伏而高高低低,而是全時的,24小時的不斷噴發。
還記得《好萊塢的黑名單》中有這麼一段話~
Otto Preminger:「這劇本不夠好,還可以更好」
Dalton Trumbo:「戲劇不能每一幕都很好,是要要高潮起伏的!」
Otto Preminger:「你可以每一幕都寫得超好,我可以把它導的高潮迭起!」
回到《丹麥女孩》,主角莉莉不斷的哀傷眼神,以及最直接的哭泣,還有他對妻子說的每一句我愛你也同時充滿了無奈。蒼白唱調從一而終,是這齣好戲的唯一遺憾。
在66公路上的追尋,並不像是其他電影中那樣的幸福完美結局,但最終莉莉的離去,仍在這條追夢大道上,替後人留下了註解與記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