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the-skin  
(Under the Skin, 2013)
文 素樸勛
 
風格化的開場可以有很多詮釋,幾何的光影變化,如宗教、科技、瞳孔、星系,經過既緩慢又詭譎的科技拼貼之後,也緩慢得替全片節奏定調,影片開始很久仍沒有一句台詞之際,目光已落到了史嘉蕾的一對胸脯之上。
 
細數當代美學,史嘉蕾的肉體與臉孔具有古典的神祇之美,她豐腴的肉身,在戲中也搖身一變成為武器。《肌膚之侵》的冷酷與無情,建立在史嘉蕾嘗試想要對人類們散發出熱情的過程之上,她熟練的話術、台詞,在街廓中穿梭,在疏離中保持性吸引力與溫度,執行如蟻獅般的任務。
 
昆蟲的隱喻在《肌膚之侵》中,除了最初的放大螞蟻頭部,蟻獅的獵殺技巧,以及縱放的蒼蠅撞玻璃,讓人感受到非溫體生物的智慧,是那麼的去人性化,卻又嘗試想要接近人性。
 
對於皮囊的自覺,也許在另一科技經典《星際戰警》第一集中作為蟲族外星人而穿上人皮的「艾葛衣」已呈現過,人們對於皮囊的想像與認知接受度早就呈現於電影文本之中,而東方亦有聊齋《畫皮》。用皮、愛皮、毀皮,這樣陳套的民間故事設定,如何幻做科技經典,看倌們可有興趣?
 
談完文本,再論視覺。基於驚悚科幻類型,台灣電影《失魂》與自然遠景結合的奇幻攝影或可與《肌膚之侵》比擬,而拔尖卻又詭異的電影配樂,也替敘事增色不少。而驚悚指數得以在殺戮這個量表上超越其他類型電影的原因,則是「發生時」,你見不到一滴血,甚至沒有任何呼救、驚恐的電影畫面,連死亡本身的發生都是那麼安靜,那麼冷酷,甚至那麼的文明。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素樸勛 的頭像
    素樸勛

    流浪漢電影協會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