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IKI  
(The Fifth Estate, 2013)

文/素樸勛

英語片名的第五權,正揭示本片對於新聞媒體(第四權)的強大影響力,而WIKILEAK對美國外交,國際局勢造成的顛覆性衝擊,相信是外交人員或是政治系無政府主義者會相當喜愛的一部電影。故事的本身即有反叛性格,如同《社群網戰》一般的描寫一個神話人物的誕生,由班乃迪克出演(Benedict Cumberbatch)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故事,刷淡眉毛的他詮釋故事,頗有UNDERDOG意味。而為了忠於故事本身的呈現方式,大量的駭客般的CG特效虛擬了思考的空間,也將網路概念具象化,像極了探索頻道的科學節目。


WIKI2  
(飾演阿桑奇、丹尼爾)

故事中反叛性
CODING可以改變世界,我想無論是臉書創辦人祖伯克(Mark Zuckerberg) 或是WIKILEAK的阿桑奇,都會跟你說沒錯。2010年WIKI公開了大量有關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美國外交機密文件,同時也曾公布路透社記者被美軍無辜射殺的側錄,並推翻國防部「交戰中誤擊」的謊言,惹怒了美國政府。如此對抗國家機器的失能,是小蝦米的精神勝利,而故事揉合外交關係的醜態與個人意志的成功,以網路自由作為佐料,是後現代的嬉皮的數位體現。
 
assa  
(阿桑奇本人、飾演阿桑奇演員)

與真實的反叛
在電影之外,阿桑奇本人並不認同這部電影,同時他與小班的對電子郵件往返,也被公布在維基解密的網站上,其中提到了他對扮演他本人的演員認同,但是對這部「說謊」的電影表示「有毒、扭曲」。
而電影的最後段,意圖呈現這樣的觀點,於是請班乃迪克以記者對談的方式,讓他對這部片表示評論,當然不失以上負面言論。真假之間的詮釋,讓觀影人不知要被帶往哪裡去。
 
無論被帶到哪裡去,接弊外交關係與個人意志的勝利與網路自由,仍是本片最重要的成份,兄弟鬩牆的過場,雖然在真實生活中的拆夥與翻臉是眾人皆知,但是電影描述中的立場,卻也因為調查不夠清楚或是表現技法不良,而含糊帶過這段故事。(例如到底是前發言人丹尼爾搶走他的光彩在受訪中自稱共同創辦人,還有那隻家貓的名字是否是靈感揭示各執一詞)

也許不意外,因為本片改編自前維基解密發言人丹尼爾·多姆切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 的回憶錄,還採用了英國記者戴維·雷伊(David Leigh)和盧克·哈丁(Luke Harding)合寫的有關阿桑奇和維基解密著作。故事也因為「解密」的精神,而真實呈現細節以及立場,所以看不太出來善惡或是道德的傾斜要往哪個方向,類似網路世界的失序以及不確定性,如此這般的混沌,也許是電影成功傳達的自由精神之一。

dan  
(丹尼爾演員、丹尼爾本人)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素樸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